(濠鏡人語)紅線女與澳門清平戲院  令狐昭

向一代粵劇宗師紅線女致敬的「聆聽·紅線女──藝術體驗展」,二零二二年在廣州永慶坊首展,二零二四年三月至四月移師澳門瘋堂十號創意園舉行,為期三週。其實澳門是紅線女開啟粵劇藝術道路的起點,她首踏台板,就是在澳門清平戲院。清平戲院是澳門粵劇的大舞台,也是澳門粵劇的大搖籃,從一八七五年開業的第一天,便上演廣州大戲班的粵劇。抗戰時期,澳門歌壇和藝壇尤其興旺,粵劇和粵曲相當流行,曾三多、廖俠懷、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靚少鳳、白玉棠、陳錦棠、梁醒波、羅品超、新馬師曾等,都曾到過或長駐清平戲院演出,而任劍輝早期在澳門「十年磨劍」,便是長住在清平戲院宿舍。

澳門學者陳樹榮在《澳門清平戲院談古論今》中指出,清平戲院在抗戰期間甚為旺台,時常上演新編粵劇,並帶挈不少粵劇界新人入行,紅線女是其中之一。紅線女原名鄺健廉,一九二五年生於廣州西關。一九三八年十月廣州淪陷,很多百姓湧入「中立城市」澳門避難,失學的紅線女也隨同父母逃難到澳門,住在河邊新街。舅母何芙蓮則隨粵劇團從廣州到澳門清平戲院演出,其時耐心教導甥女學戲,並給她取了藝名「小燕紅」,她聰明伶俐,很快就領略到大班的規矩。一九三九年春,適逢戲班尚缺人手,便給她演《六國大封相》的一個提燈宮女的小角色。幾年後,她隨馬師曾的「抗戰劇團」在粵、桂兩省巡演時,才使用藝名「紅線女」。

豈料廣州淪陷之後,澳門這個無戰事的彈丸之地,人口由原來約十四萬,激增至四十多萬。那時澳門市內原有十多家戲院,平時多演大戲的主要是清平戲院一家。直到日軍佔領香港後,許多滯港的藝人都去了澳門,澳門頓時成了省港藝人臨時聚居或演出的基地,自此以上演大戲為主的戲院增至六至七家,戲班不斷輪番演出,促成了澳門粵劇幾年間的蓬勃。粵劇粵曲研究者謝少聰在《二十世紀粵劇藝人的流動》裏強調,在那個特殊時期,省港澳以及星、馬華人地區的粵劇情況都有所變化,澳門變成粵劇發展的「避難所」;而在香港日佔時代的中後期,澳門實際上已成為省港澳三地中最為活躍的粵劇中心。

至於日軍進攻香港期間,部分名伶拒絕在日軍控制之下演出,並設法離開香港,輾轉到其他地方進行革命演出。名伶馬師曾最先離開香港,他乘漁船偷渡到澳門,再經澳門逃至當時為法租界而且藝人雲集的廣州灣避難,稍後再組織「抗戰劇團」在廣西各地繼續演藝生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香港迎來了新時代。在一片「復員」聲中,外逃的藝人都紛紛復歸香港,當中包括馬師曾。一九四六年上半年,馬師曾的「勝利劇團」先後在省、港戲院演出,夥拍的正印花旦就是紅線女。為了慶祝抗戰勝利,馬師曾推出愛國新劇《還我漢江山》,加上在香港發起義演賑災,令紅線女聲譽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