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貝多芬最後的弦樂四重奏    樂飛

在生命的最後年月裡(一八二三至一八二六年),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寫了共六部弦樂四重奏(作品編號Op.127, 130, 131, 132, 133, 135),這些作品的樂思在很大程度上是作曲家的潛意識啟動的,具有明顯的個人獨白意味,對情感交流顯得冷漠,卻是最真實的內心映照。

貝多芬的晚期弦樂四重奏表達著較飄忽的樂念和較深邃的內涵,音樂語言可能較艱澀難懂,需多費一些時間來解讀和吸收,樂迷們也適宜多聽幾個版本,比較一下不同的演繹方式,應能獲得更深刻或更高層次的體會。或許,可聽聽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演繹的版本。

沒錯,這個版本並非由四名弦樂手負責,而是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繹的改編版本。唱片輯錄了貝多芬兩部弦樂四重奏——Op.131 & 135(一九七七及一九八九年錄音),由上述樂團弦樂部分的六十名樂手擔當演出。改編版以原譜為基礎,基本不作改動,只加大了演奏人員編制,並在小、中、大提琴以外加上低音提琴部份,低音提琴在有需要時以低於大提琴八度的形式加入。改編版無疑擴展了詮釋上的自由度,增添更多音樂潤飾上的可行性,讓作品音色更豐滿,層次更豐富,強弱對比更大,演繹效果可說煥然一新。

這改編版在演繹上的最大難點相信是整體合作性,維也納愛樂眾弦樂手在快速樂段運弓準繩,不論音色及節奏均保持一致,體現出極佳的整齊度,相信只有頂尖樂團才能發揮此般水平。最感動筆者的是Op.135的慢樂章(Lento assai e cantante tranquillo),伯恩斯坦顯然在此投入深刻情感,音量與節奏隨作曲家 / 指揮家之意圖極其自然地轉換,強弱及速度變化渾然天成,可說把這個意境超然的樂章提升至更高層次。

Op.135是貝多芬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作品,據說在他離世五個月前完成。此作慢樂章(第三樂章)以平靜的旋律帶出一種安謐的愁思,中段若即若離的樂句有如嘆息,曲中驟然而來的強弱起伏,似乎並非反映錐心刺骨的悲傷,大概代表一股突然襲來卻揮之不去的惆悵吧。

說起Op.135的慢樂章,我也想到馬勒(Gustav Mahler)的第三號交響曲。馬勒最崇敬的作曲家是貝多芬,亦曾改編貝的不少作品,他雖無明言在第三交響曲的末樂章借用了貝多芬的音符,但熟悉Op.135慢樂章的樂迷當可領略箇中關係,一聽便知分曉。樂章剛開始的主題與貝多芬的極為近似,馬勒運用此旋律以變奏方式拓展,並以高明的配器法把主題不斷深挖,旋律跌宕起伏,讓這個題為What Love tells me的樂章延展至二十多分鐘,末段在全團管弦樂強奏下加入定音鼓,營造出壯麗澎湃的高潮,一曲既終,感受真如醍醐灌頂,教人酣暢淋漓。(推薦Claudio Abbado指揮柏林愛樂的一九九九年錄音)

接下來談的另一個Op.135慢樂章的改編版本非常特別,是本澳作曲家伍星洪最近的合唱作品《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他抽取樂章適當樂段,讓四重奏各聲部音符紋風不動,只以人聲取代提琴,按各部旋律配上Ave Verum Corpus經文,經悉心安排的唱詞(拉丁文)和原作音樂動機巧妙結合,當中的強弱對比與曲詞涵意的配置尤其具說服力,伍先生的音樂觸覺和創意,實在令人佩服。在嚶鳴合唱團的周年音樂會中(本月十九日及二十日),樂迷將可聽到伍星洪親自指揮這首合唱歌曲。◇

嚶鳴合唱團二零二四週年音樂會時間及地點

第一場:19/10/2024(星期六 Sat)16:00,聖老楞佐堂

第二場:20/10/2024(星期日 Sun)18:00,聖若瑟修院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