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秦巴山區探索「嵌入式」農村養老 姚友明 王佳琳

 正午時分,位於中國秦巴山區腹地——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構朳鎮涼水村的老年幸福食堂裡,10餘位老人每四人圍成一桌,品嚐著青椒肉絲、家常豆腐、韭菜炒雞蛋和排骨湯等菜餚。

 「我的兒子有殘疾,過去他要給我和老伴湊合做點飯,我們對付著吃。現在有了愛心食堂,我們中午每人花4元就能吃飽吃好。」73歲的涼水村村民吳高慶說。

 涼水村660戶居民中,有50多名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務工,無法照顧自己的父母。為解決留守老人的吃飯問題,從今年1月開始,村裡每月花費1萬元,開辦了老年幸福食堂。

 「村集體每年有20餘萬元的收入,上級政府再補助一點,這個食堂就運轉起來了,外出的年輕人也少了後顧之憂。」涼水村村支書秦志倫說。

 無獨有偶,在安康市漢濱區關廟鎮文化村,同樣有一家類似老年幸福食堂的機構,叫「幸福互助院」。該院落每天為全村20多位老人提供兩頓正餐,在退休老人李輝智的牽頭下,「幸福互助院」已經運轉了兩年。

 來自企業和社會的捐贈是「幸福互助院」重要的運行資金,其中,有超過五分之一的蔬菜是「入伙」的老人自己種的。「大家一邊吃飯一邊聊天,也讓很多人特別是獨居留守老人能夠不再寂寞。」李輝智說。

 在「幸福互助院」裡,66歲的村民李增富擔任幫廚,正值炎熱的夏季,餐後他還切好西瓜,讓老人們解暑降溫。

 「李增富的老婆去世了,他兒子和兒媳婦在外打工,自己也不會做飯,在這裡『入伙』能給主廚幫一些忙,還可以照顧90多歲的老母親。」李輝智說。

 在李輝智看來,「幸福互助院」的意義不局限於通過「互助」吃飽飯。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老人們找到了精神層面上的慰藉。

 在安康市平利縣,當地建立了「特殊困難老人探訪關愛機制」。平利縣民政局局長吳鐵介紹說,該機制重點圍繞獨居、留守、失能、重殘等老人,由政府向各鄉鎮的鄉村建設服務公司購買服務,公司派出探訪員,每週向老人提供一次線下和三次線上探訪服務。

 長安億禾鄉建公司的43歲員工董仕琴,是平利縣長安鎮的一名探訪員,和其他探訪員一樣,她持有養老護理員證,負責鎮上40餘戶特殊困難老人的探訪工作。

 72歲的長安鎮長安社區居民廖坤霞,如今兒女都不在身邊,前不久自己又摔傷了手,董仕琴不僅上門幫她做家務,還幫她將家裡一畝多茶園中產的鮮茶葉運到茶廠加工銷售。「這感覺就像是有家人陪伴在身邊。」廖坤霞說。

 安康市民政局局長燕衞東表示,安康是陝西的勞務輸出大市,大量年輕農村居民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在家。「我們通過吸納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鏈接社會公益資源,希望能在基層打造一些『小而功能全』的嵌入式單元,補齊農村養老的『短板』。」他說。

 安康市所處的秦巴山區曾是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後,秦巴山區和全國一起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發展階段。

 不久前,中國民政部聯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印發《關於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可以依託有條件的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等開辦老年食堂、設置老年助餐點,探索鄰里互助、設立『中心戶』多戶搭伙、結對幫扶等模式,靈活多樣開展助餐服務」。

 發揮「近鄰」和「熟人」優勢,圍繞老年人周邊建設施、促服務,力爭不出村、不離鄉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不斷提升農村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為各地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

 涼水村緊靠著有「小武當山」之稱的廟山寨景區,秦志倫說涼水村給景區配套的涼水民俗文化風情街已趨近完工。「民俗文化風情街開放後,將帶動村集體收入進一步提升,村裡老人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