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放大鏡)古本遺珍 — 論陳子褒與平民教育(一)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 沈海洋 陳志亮

 光緒二十年,對日海戰失敗,翌年簽訂《馬關條約》,此條約令有識之士反思,認為日本之勝,並非單靠船堅炮利,而是在明治維新下,因政制改革使人才國力綜合提升之果。面對鄰邦崛起和西力東漸,清廷固守策略無法偏安,朝野紛紛奏呈改革建議,當中包括由康有為和梁啟超主導的《上今上皇帝書》,惜措詞激烈而未能送達光緒御前。及後,康、梁以「變法圖強」為口號,組織保國會、強學會,發行報章以宣傳維新變法思維,此舉除獲工商各界捐款資助外,也得張之洞、翁同龢等人支持,並最終受到光緒皇帝重視,促成了「戊戌變法」。唯變法過於激進和急速,歷經百日以失敗告終,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聽政,光緒皇帝被軟禁,多名維新運動的中堅份子慘遭殺害,清政府四處緝捕維新人士,而陳子褒便為其中一名受株連者。

 陳子褒(1862-1922,見附圖一)原名志孚,號榮袞,又號耐庵,別號婦孺之僕,廣東新會外海人,出身書香門第,光緒三年院試中秀才,光緒十九年廣東鄉試中舉,名列第五名(同年康有為名列第八)。其後,他因拜讀康有為的舉試文章《書同文》而仰慕敬佩,特意前往廣州「萬木草堂」,執弟子禮,拜康有為為師,並繼承其漢學文化的精粹。光緒廿一年春,他與康有為、梁啟超等舉人參加乙未科會試,留京等待放榜期間,聞悉《馬關條約》簽訂,憤然參與「公車孝廉連署上書」,並加入保國會、強學會,傳播維新思潮。及至維新失敗,為逃避清政府追捕,以及考察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他步康有為和梁啟超後塵而東渡扶桑,藉以思考救國救民方略和人生路向(1)

 逗留日本期間,陳子褒於神戶,在同窗韓文舉介紹下,結識了《東亞報》主編橋本海關。橋本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詩人,在他引薦下,陳子褒走訪多所學校,深入了解日本的教育狀況,而最令他感觸的,是由維新派啟蒙教育家褔澤諭吉(見附圖二)所創立的「慶應義塾」學館(現為日本私立慶應義塾大學)。褔澤認為,在歐、美列強環伺下,日本人若繼續固守小學教育中,充塞過多漢學的陳腐和儒學的束縛,實屬迂腐不可救藥,他鼓勵學生應當具有數、理、史、地科學知識,主張男女平等、思想自由,才能使下一代完成自我蛻變,達致平安革命而「脫亞入歐」(2);從一九五二年出版的《陳子褒先生教育遺議》一書中,可見褔澤的教育精神和影子,足證陳子褒甚為認同褔澤的教育理念和主張。18999月,陳子褒經香港回國,留港期間,由皮堯士牧師(Rev. T. W. Pierce)在荷李活道的「道濟會」堂內為他施洗,皈依基督(3)。此時,陳子褒以「國民」心理消除了「臣民」意識,不再認同大清「子民」身分,並開創啟蒙教育改革之先行。

 筆者以為,陳子褒由為民請命到立志從事務實的平民教育,並相繼得到康有為和褔澤諭吉兩位時代卓越者的啟發,在皈依基督後,更令他在日後的婦孺啟蒙教育中,獲取更多廣義的釋詞和道理。此外,在面對中華民族千年未遇之變革時,有登高一呼的革命者,有保皇的改良主義者,有強軍救國說,也有工業救國說;而陳子褒作為社會文化菁英階層,放棄為民請命迫使朝廷改革的幻想,卻選擇低調的婦孺蒙學教育,可見其做事務實勤懇,實屬高瞻遠矚。◇(待續)

 [email protected]

 參考資料:

 1)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2017).五邑僑胞耀中華—江門市華僑華人港澳臺胞「三親」史料(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2)高橋 強.(2013).中国における牧口常三郎著『人生地理学』の所蔵者について.

 https://soka.repo.nii.ac.jp/?action=repository_action_common_download&item_id=36975&item_no=1&attribute_id=15&file_no=1

 3)李志剛.(2006).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人物.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