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史話中秋月餅  茂欽

吃月餅,是中秋佳節的一大傳統習俗,早已風行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先說一下月餅的歷史。

曾見過,有把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的「小餅」,稱之為月餅。其實非也,這小餅的形與餡雖似月餅,但北宋時期尚無「月餅」這個詞謂呐。

月餅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南宋末年吳自牧的《夢粱錄·葷素從食店》:「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

由此知道,月餅在南宋時,是「從食」的一種,就是屬於副食的小吃點心之類,由麵粉製作。它不是中秋節專用的節物,一年四季有賣,隨時可堂吃或買了回家。

經百年元朝,進入大明王朝,月餅開始成為中秋節的美食,謂之「中秋月餅」。中秋月餅象徵了家人團圓,還相互饋贈,以增進親友間情誼,請看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可知明朝中葉起,民間已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且月餅只在中秋節享用,不再是一年四季都吃的普通糕餅了。

萬曆十一年(1583年),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中,有了月餅食材的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裏邊的「巧名異狀」,指的如同現在的五仁月餅、百果月餅之謂,以及蘇式月餅、廣式月餅等不同形狀。

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月餅又成了八月十五拜月的祭品,屬神、人共用。又中秋月餅益顯團圓的寓意,美名「團圓餅」,中秋節也別稱「團圓節」。見明·劉若愚《酌中志》:「八月,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闔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至遲明天啟間即有此俗。

又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清朝延續了月餅祭拜月神、象徵團圓、相互饋贈的功用。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也,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燕京歲時記·中秋》中,還有特製月餅的記載,是說進入八月,賣月餅的隨處可有,其中以前門「致美齋」為京都第一,最大的月餅二尺直徑,上面繪有月宮、蟾兔、嫦娥等圖像。

據清·袁枚《隨園食單》載,清朝的中秋月餅,其製作、食材益顯精美,味道好極:「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