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小麥產量低,分給每家的十分有限,即使和其他糧食混搭着,也吃不了多久。眼看又快斷糧了,好在早熟的粟米結籽了,但還沒有完全成熟。為了緩解糧食危機,家家戶戶都會把嫩粟米粒磨成漿,就成了另一種主食,當地人稱為漿粑。做飯的時候,先炒好菜,再將水燒開,下入適量的漿粑,煮熟即可吃了。新鮮漿粑鮮甜味美,發酵幾天的話,漿粑就變得酸甜可口。初吃起來味道不錯,但吃不了幾天,就受不了了,尤其是腸胃不好的,吃了還會反酸。漿粑是一種稀飯,水分多,雖然吃時有飽腹感,但一兩個小時後,肚子便開始「咕咕」直叫。對於那些下地幹活的大人們來說,餓得更快。
再過些時日,粟米完全成熟了。將其曬乾,磨成粟米糝,做成稀飯,煮熟後呈糊狀,當地人叫它糊湯或糊肚兒。母親做糊湯很有經驗,她先炒上一兩碗比較下飯的小菜,比如漿水菜、馬鈴薯片等。待鍋裏的水開始沸騰時,她便慢慢撒入粟米糝,並順着一個方向不停地攪動,以免巴鍋或結塊。在不斷地攪動中,糊湯慢慢黏稠,也慢慢成熟。雖是簡單的稀飯,但仍然有技巧,粟米糝與開水的比例、攪煮的時長等,都需要準確地把控。母親做的糊湯,幹稀適中,軟糯爽口,透着粟米獨有的清香。與嫩粟米磨成的漿粑相比,它們雖然都是粗糧稀飯,但它沒有酸味,又是乾粟米加工而成,因此,它比漿粑耐餓,也更耐久,很多人每天吃它都沒有問題。
到了秋天,另一種粗糧成熟了,它就是紅薯。紅薯易栽培,好管理,產量高,鄉間差不多家家戶戶都種它。當時,水稻良種還沒有普及,老品種水稻成熟的比較晚。而嗷嗷待哺的腸胃卻一天也等不及,這時,紅薯雖然沒有完全成熟,卻可以挖來救急。紅薯吃起來更簡單,洗淨蒸熟即可當飯吃。初吃,香甜軟糯,但天天當主食,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腸胃不好的,還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如腹脹,反酸等。雖然吃了不舒服,但總比餓肚子強啊。家裏有點主糧的,便把紅薯與主糧混搭,不僅改善了口感,也節省了主糧,可謂一舉兩得。紅薯幫人們度過了一段糧荒後,水稻終於在人們熱切的期盼中,慢慢成熟了。於是,糧食危機暫時得以緩解,人們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後,很快解決了吃飯問題。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水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那些讓人吃怕了、也吃膩了的粗糧,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精緻的細糧。而長期攝入白米細麵和大魚大肉,人們的身體也在漸漸地發生着一系列的變化,並影響着人們的正常生活。
某日,在街上偶遇小志。看到他,就會想起他當年「發明」的那個「笑話」。我打趣地問他,現在每頓還能吃三大碗白米乾飯麼?他笑了,唉,當年粗糧把人吃怕了,糧食富餘後,就不想再吃粗糧了。加之生活不節制,現在,「三高」在我身上是一樣都不少啊。醫生建議我多吃粗糧,這不?我正準備去超市買一些粗糧,調劑一下自己的生活呢。
如今,門庭若市的粗糧小吃店和五花八門的粗糧專櫃隨處可見,很多家庭也把粗糧融入了一日三餐,這真是過去想都想不到的事。從談「粗」色變,到粗糧受寵,雖是一件小事,卻如一面鏡子,真實地折射出了人們生活的巨大變化和祖國日新月異的變遷。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沒有理由不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