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再添無顎魚新科  張旭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稱,由該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牽頭開展的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新魚化石材料研究再獲新進展,再添無顏魚新科-雙叉苗家魚,為認識生命起源提供更多資訊。

 據悉,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於《古脊椎動物學報》(Vertebrata Palasiatica)上線上發表。

 2022年9月,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報道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的發現,大大改變了對脊椎動物早期演化的傳統認知,引起國際學界廣泛關注。

 為保護研究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作為工作承擔單位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先後發現了保存完整、數量眾多、屬種多樣性極高的有頜魚類及無頜魚類。

 其中,包括本研究涉及的雙叉苗家魚,該魚屬於盔甲魚類中的真盔甲魚類,具有真盔甲魚類典型的細長中背孔與頭甲側線系統排列方式,其頭甲側橫管末端呈現出二分叉的狀態,種名「雙叉」由此得來。

 研究團隊透過詳細的比較解剖學研究,發現雙叉苗家魚與靈動土家魚共同組成一個單系類群,被命名為「土家魚科」。「土家魚科」已滅絕近4.36億年,由土家魚和苗家魚兩個屬組成。它是繼「湧洞魚科」之後,重慶命名的第二個科級古生物分類單元。

 繼靈動土家魚(亦發現於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之後,又在雙叉苗家魚中發現了鰭褶的存在。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代表腹部鰭褶在盔甲魚中廣泛存在,在6000萬年以後,正是這對鰭褶演化為了脊椎動物登上陸地的四肢。

 同時,雙叉苗家魚的身體上還發現了一對縱向身體的側線,這是在盔甲魚的首次發現。側線是存在於魚類和兩棲類身上重要的感覺器官,就如雷達一樣,透過側線脊椎動物能夠感知外界水的流向、壓力,探測周圍環境和其他生物并快速反應。研究人員認為,此發現為認識盔甲魚類側線系統的形態,以及其軀體側線與頭部側線的連接方式提供了新的關鍵科學資訊。◇(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