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月餅古往今來的變化 泰來

端午節後,那熟悉的月餅廣告便開始在街頭巷尾響起,提醒着我們中秋佳節的臨近。月餅,這個看似普通的食品,背後卻蘊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奇故事。

據史書記載,月餅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那時,人們為了慶祝中秋佳節,會製作各種圓形的糕點,象徵着團圓和美滿。而月餅這一名稱,則是在明代開始廣泛流傳的。當時,月餅不僅是節日食品,更是親友間互贈的禮品,傳遞着深深的情誼和美好的祝願。

在科舉制度盛行的年代,月餅還承載了另一種特殊的文化意義——博狀元餅。這是文人們之間的一種傳統遊戲,他們用月餅作為賭注,通過投擲骰子來決定勝負,以此預測來年的科舉運勢。

博狀元餅的遊戲規則相當複雜,需要用到六顆骰子,並根據骰子的點數來贏取不同等級的月餅。其中,「四紅」是最高點數,代表着狀元及第,是每位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結果。而遊戲中所使用的月餅,也按照科舉的等級來劃分,如狀元餅、榜眼餅、探花餅等,寓意着科舉的各級名次。

這個遊戲不僅考驗着參與者的運氣和智慧,更在無形中強化了人們對科舉制度的認同和追求。它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在文人士大夫之間廣為流傳。

隨着時代的變遷,月餅逐漸從一種單純的食品轉變為具有經濟價值的商品。特別是在工商業社會興起後,月餅的售價不斷攀升,成為了商家們爭相追逐的利潤來源。

在一九五零年代的港澳地區,月餅的售價甚至佔到了工人月薪的一成之多。偏偏大家寧可省吃省用,都不可以不應節吃月餅,為了迎合送禮的風氣,商家們推出了各種精美的月餅禮盒,並通過廣告宣傳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而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一些商家還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月餅會」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分期支付月餅的費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