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小話兒)讀後感  喬捷

讀了孟京〈遺忘抑或刻骨銘心〉,她以舊日草根生活與城市變化講「情」,讀到這篇念母文,予我感受尤深,想起《在我還未出生時,她和她的衣車故事》那本書,還有紀錄片《祐漢一星期》,覺得孟京補上了澳門作品過去未盡說完的某些細節和感情,也寫出了我的貧窮童年。

說一點寫讀後感的事。徵文比賽章程雖要求寫的對象是單一本書,但真要好好把讀後感寫好,一本書遠遠不夠。越是生活閱歷不足,寫作越需要更多額外素材和材料,而書就是最直接、最好利用的東西。它提供知識,輸出的方式就是文字,可方便地轉化到自己文章去。音樂、電影、任何被記錄下來可供述說的東西也一樣可以應用,差別只是把它們變成文字又得多一重工夫而已。我這樣說,總會有人以理科思維問:「要寫出一篇讀後感,讀多少本書才夠?」如果非要一個量化數字,那就三本吧。先讀三本,看看能不能從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它們在內容和情感上的關聯性,再想想哪一本書讓你最感動、讓你感到最有得着——讀後感就以它為中心來寫吧。先讀三本書,看看能從中領悟到些甚麼。例如讀孟京舊日記憶,它總是提醒我要時刻對人對事保持善意。

不管甚麼書,裏面總有些內容跟我們的人生和生活環境有關聯,能不能發現出來,發現的結果是否出人意表,那大概就是讀後感好不好看的關鍵。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會讀出一點不一樣的味道,那是領悟和聯想的差別。多讀幾本書,就是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並在選擇中產生更多的聯想,達到用第一本書增強第二本書內容的「說服力」,用第三本書來提高第二本書內容的「感染力」的效果。好書好文,讀來感同身受,讀後感寫的,就是我們由此得到的共鳴,以及被觸發的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