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長都需要講求教育方法   王玉涵

 那一年,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帕岱萊夫斯基在美國預訂了一個大音樂廳進行表演。當晚,他身著正式的晚禮服——黑色燕尾服,這是上流社會演出者的打扮,那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夜晚。

 當晚的觀眾當中有一位母親,帶著她的九歲孩子。在演出開始前,那孩子已經等得不耐煩了,他煩躁不安的在座位上扭動不停。母親是想他聽過大師演奏之後,會增加練習鋼琴的興趣。於是,他不得已地與母親一起來了。

 當她轉頭與朋友交談時,那孩子便從母親身邊溜走,奔向那刺眼燈光照耀著的舞台上那架演奏用的鋼琴和琴前的烏木座凳。趁台下那批受過教養的觀眾不注意的時候,他瞪眼看著黑白琴鍵,把顫抖的小手指放在正確的位置,開始彈奏一首名叫《筷子》的曲子。(此樂曲是鋼琴初學者一級至三級以及中級以上的人都可以學習的曲子,因為使用兩根手指頭就可以彈,就像用筷子一樣,所以曲名為《筷子》)

 這時,觀眾的交談聲忽然停下來,數百對表示不悅的眼睛一起看過去,一些觀眾被激怒,有些觀眾開始叫嚷:

 「是誰把這男孩帶進來的?」

 「快把這男孩帶走!」

 「他的母親在哪裡?」

 「趕快制止他!」

 在後台的帕岱萊夫斯基聽見了台前的聲音,立即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他趕快穿起外衣,跑到台前,一言不發地站到那個男孩的身後,伸出雙手,即興地彈出配合《筷子》的一些和諧音符。二人同時彈奏時,大師在男孩耳邊低聲說:「繼續彈——不要停止——繼續彈——不要停止——」

 在此故事中的鋼琴大師對那男孩子「潤物細無聲」的激勵,體現了他寬大的胸懷和超乎尋常的教育智慧,由此,啟發了作為教師的我們對學校「後進生」的教育方法。

 學校中的「後進生」,就是指那些在思想上和學習上暫時落後的學生。他們的自卑感和叛逆心理很強,常常會受到父母的訓斥、怒罵、挨打,平時同學們會看不起、挖苦他們,甚至於會受到某些老師的冷落。但他們的內心是渴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重視,他們希望得到同學、老師、家長的關愛,他們也渴望進步,就像久旱的小苗渴望得到甘露一樣;他們就像在夜裡摸黑走路的人,也在苦苦探索前進的方向。但是他們要有「火把」才能找到前進的路,而這「火把」就是老師、家長的鼓勵。因此,我們為人師者要拋開成見,不能帶有絲毫的「朽木不可雕」的思想,勤於鼓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甘露」澆到他們的心田,帶領他們走出「黑暗」的困境,與同學們一起走在光明的大路上。

 人生最深層的動力就是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而當他受到激勵後,其能力可以發揮至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由此可見,教師在轉化「後進生」的工作中,恰如其分地運用表揚和激勵相當重要。所以,教師要尋找理由鼓勵學生,往往一次合理的鼓勵要比十次各式各樣的指責帶給學生的收益還多。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先生說過:「對犯錯誤者,給他們以好環境包圍起來,暗示他們以很好的前途,使他們用自信和自尊克服他們的壞處,這是最好的教育典型。」

 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後進生」各方面的情況,然後「春風化雨」。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位「後進生」都有他的閃光點,而閃光點就是施教的支點。因此,我們要用我們的眼睛去發現「美」,發現「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並學會欣賞他們的每個閃光點。在思想上多鼓勵「後進生」,在生活上多關心「後進生」,在學習上多幫助「後進生」,將真誠的愛生之心、愛生之情融於學生的生活之中,用愛心去激起情感浪花,用愛的涓涓細流去澆灌他們乾涸的心田;以熱愛學生之心作為轉化「後進生」的催化劑。如果教師取得了他們的尊重和信任,便能夠打開他們心靈的大門,使他們能夠愉快地接受批評教育,逐步樹立其自尊心、自信心,激起他們生活與學習的勇氣,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引導他們體會到自我的價值和能力,從而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果教師經常提醒學生:不要停止,繼續「彈」,持之以恆努力的學生一定會奏出優美的「旋律」。

 在這裡還需要提及的一點是:「孩子不上培訓班,絕不是輸在起跑線上。」

 有一些孩子在名校就讀的家長說︰「當孩子處於學齡前階段,還能堅持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沒有把孩子送去上各種培訓班,可是孩子上了小學以後,看到周圍的家長給孩子都選擇了各種音樂、繪畫、數學等培訓班,覺得自己的作法很奇怪,而且還擔心孩子的未來有風險。」

 實際上,如今的教育可分為兩大類:「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果家長把賭注壓在應試教育上,輸了就全盤皆輸,連素質也沒有了;對於孩子來說,人生的路還長著呢。如果在應試教育方面吃點虧,而將孩子培養成為素質好的人,就是贏得了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家長的期望,就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據說,牛頓、愛因斯坦仍幼年時,智力發育似乎還不如一般的兒童。而且在諾貝爾獎獲獎人中,也很少有像居里夫人那樣早慧的。

 天才,顧名思義是上天給的。對於更多的父母而言,他們面臨的問題更為實際,孩子的天分我們無法選擇;但是,怎樣培養孩子卻可以選擇。對此,西方幾十年來已經有過許多研究,甚至於有時得出的結論還非常矛盾。可以說,兒童的智力發育及其開發,至今還是個謎。

 如果父母肯花時間陪孩子,其經歷對於孩子來說,實際上是給他(她)人生打底色的時候。如果他們的童年時代家庭充滿了歡樂、充滿了愛,那麼他們的人生底色是溫暖而光明的,他們將來才有可能是心靈健康、情商良好的。在此前提下,才能談及孩子的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