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有說「能力愈大,責任愈大」,負起拯救生命的醫生,就算主理的不是性命尤關的專科,同樣會影響別人的一生。有一則舊笑說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陰間的閻王突然患重病,找遍陰間的醫生還未能治好,於是召來小鬼,着他們到陽間找個名醫。小鬼卻不曉得如何分辨誰是名醫,於是閻王便告訴他說:『門口沒有冤魂的就是了。』小鬼趕到陽間,可是無論到哪一家診所門前,都總有幾名冤魂在徘徊。好不容易找到小巷內有一家診所的門前沒有冤魂,小鬼登時樂透了,衝入去要請名醫出手。剛巧遇到來看病的病人,小鬼大着膽子問:『這家醫生,想必是名醫吧!』病人說:『怎知道呢?他才剛剛開業呢!』」
當醫生不可能保證百分百能妙手回春,涉及生死的,除了本身的醫術,還需要有醫德,不過哪怕兩者兼備,的確又不能絕對保證不能出錯,又或者能救活所有人。如果有人說當醫生是一門很賺錢的行業,那我反而認為這工作需要很強大的心臟和意志,除了要認真做好本身工作,亦需要頂得住巨大壓力。
小時候有首兒歌,歌詞講述醫生的工作,大意是這樣:「如何才是好醫生?醫生必須小心,要有知識共學問,慈祥又細心;如何才是好醫生?品德好兼認真,要有愛心共毅力,來扶助病人。」總共只有八句,但做起來就幾乎比教人要行善積德、誠實無私等人世間的種種美德同樣困難。
前陣子網絡上有家長公開與一名澳門有名的兒科醫生相關的案件,大意是指該名醫生醫療失誤,引致該家長的兒子耳朵失聰。一石激起千重浪,不少家長在網絡上留言,同樣指出該名醫生時有失德行為,例如對小朋友欠愛心、只會要求小朋友覆診,而且收費不菲……有些家長亦表示治療效果欠佳。
作為家長,我也有光顧過這位醫生,感覺上用藥的分量是重的,但幸好能治癒小朋友。當然身邊亦有朋友表示孩子久病未癒,加上醫生經常前言不對後語,對她的能力以及操守表示懷疑。說實在看病有說是要「夾」的,不能人云亦云,再好的醫生跟你「不夾」,你對他不信任,他對你無可奈何,結果治療效果就不會好,法庭判了醫生在這個個案中的表現如何,我沒有資格和能力質疑,至於家長們仍可以自行選擇,為孩子挑一個信得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