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興起「網紅」經濟

 【新華社南寧九月二十三日電】(記者曹祎銘 陸華東 李雄鷹)在搜索引擎「百度」中輸入關鍵詞「巧婦9妹」,五十多萬個搜索結果彈框而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巧婦9妹」居然是一位農婦。

 她的真名叫甘友琴,生活在中國西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農村。與大多數「網紅」不同,甘友琴相貌平平,也沒有奪人眼球的才藝,說話還帶有濃重的口音。出名前,和大多數中國農民一樣,甘友琴的知名度僅限於自己居住的村子。

 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生活會因為幾段小視頻而改變。二0一七年五月,甘友琴的丈夫和侄子隨手拍下她在田間勞動和製作當地特色美食的視頻,並上傳至網絡平台。「之前在手機上看到過一些關於農村的視頻,家人一時興起就想讓我試試。」甘友琴說。

 豐富多彩的原生態農村生活場景,憨厚樸實的形象,加之互聯網平台的傳播效應,甘友琴的粉絲數量呈暴發式增長,在數十個網絡平台上的粉絲數量累計近千萬,成了農民「網紅」。

 直播期間,有網友留言希望能品嘗到甘友琴家種的新鮮果蔬。於是她又開起了網店,並尋找物流企業合作,一步步摸索著如何通過互聯網將農產品賣出去。

 今年四月,甘友琴在直播中推介了當地生產的一種柑橘,短短二十四小時就賣出了六萬多斤。自去年十一月開始經營電商業務以來,甘友琴自銷和代銷的農產品銷售額已突破一千萬元。近年來,中國農民的生活條件穩步提高,加之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服務在農村地區不斷普及,不少中國農民像甘友琴一樣成為「網紅」,由此產生了農村「網紅」經濟。

 除了推銷農產品,網絡也成為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平台。中國中部省份河南省鄭州市的付永、柴現恩、張詳威三位農業技術專家和七名諳熟新媒體技術的年輕人成立了「付老師種植技術團隊」。他們利用互聯網直播平台製作視頻、圖文,教農戶如何不用除草劑除草、如何施肥。每天還有許多農民向他們私信提問:「我家菜根爛了怎麼辦?」「為啥俺的西紅柿長不大?」「怎樣讓彎黃瓜變直?」……

 「起初,我們擔心農民上網的積極性不高,但後來我們發現文章點擊量越來越大,而且很多讀者還主動向我們諮詢各種農業技術問題。」付永說。

 截至目前,「付老師種植技術團隊」在互聯網平台上已擁有七十多萬粉絲,每個視頻產品的播放量平均在三十萬左右。

 據付永介紹,他們不僅幫助國內農民解決了大量農業生產問題,還多次幫助俄羅斯、加拿大、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農戶。

 來自湖南省懷化市的農民「網紅」──「鄉野丫頭」石秋食,利用互聯網直播平台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侗族的風土人情傳遞給了廣大網友。

 石秋食的家鄉位於湘、桂、黔三省交界的老寨村。這裡風景優美,但經濟不發達,老寨村所在的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

 為了傳播家鄉獨特的侗族傳統文化,石秋食和堂兄在互聯網平台上註冊了一個名叫「鄉野丫頭」的網絡賬號,定期拍攝、上傳展示鄉村生活的短視頻。

 視頻中,石秋食刨過野菜、扒過雞窩、撈過青苔,並用自己上山下河親手採到的新鮮食材,做出了炒臘肉、鰍魚荷包蛋等上百道侗家美食。她面帶微笑,耐心地給網友解釋著家鄉的特色。

 靠著侗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開通賬號一百天時,「鄉野丫頭」視頻的瀏覽量達到兩千多萬次。目前,瀏覽量已經超過一億次。

 與此同時,不少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關注網絡農村題材。今日頭條是中國一家為用戶推薦信息的互聯網企業,其搭建了農村合夥人平台,鼓勵「三農」創作者。此外,一些短視頻平台,如快手、抖音等,也在積極培養農村「網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黨國英認為,農村「網紅」經濟的出現對於增加農民收入、推廣農業技術、傳播農村文化,具有積極意義。但也要加強監管與培訓,以防有人為了吸引眼球出現一些不當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