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介入俄烏之間的北韓部隊  泰來

自二零二二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北韓已累計向俄方派遣約一萬四千名「志願兵」,並持續輸送大量彈道導彈、自行火炮等重型裝備。這一軍事合作不僅折射出俄羅斯在戰場上的窘迫處境,更暴露了北韓政權在經濟困局下的戰略投機心態。北韓深度介入俄烏戰爭,成為這場衝突中最具爭議的戰略變數。

按英國軍情部門披露的資料顯示,俄軍日均傷亡達一千二百七十一人,總傷亡超六十萬。面對「北約」持續軍援烏克蘭的壓力,俄羅斯亟需填補兵力與彈藥缺口。北韓提供的「炮灰部隊」雖被質疑戰鬥力低下,但其規模優勢仍對烏軍構成戰術壓力。

北韓方面為何如此積極?金正恩政權將這場戰爭視為「技術升級」的契機。通過提供彈藥換取的糧食、燃料和衛星技術,正逐步緩解國內糧食危機與能源短缺。更關鍵的是,北韓試圖借機獲取洲際導彈與核潛艇技術—這是其突破國際制裁、實現軍事現代化的關鍵拼圖。

再者,北韓軍隊在烏克蘭戰場的「實戰練兵」,某程度上可算是向南韓作軍事威懾。其冬季軍演減少的兵力,被優先投入對俄援助,這種戰略取捨暴露了平壤當局「借俄制韓」的深層意圖。

據報指北韓士兵月均有五百萬韓元的薪酬,折射出平壤對硬通貨的渴求。但隨着戰爭消耗加劇,俄羅斯能否持續滿足北韓的技術要價存在重大疑問。這種「不等價交換」可能引發合作破裂。然而目前已確認的四千人傷亡數字,對總人口僅二千五百萬的北韓而言堪稱重大損失。更危險的是,士兵報酬被勞動黨集中分配的制度設計,可能引發底層不滿,動搖這個「軍事先行國家」的統治根基。

與此同時,北韓對俄軍援已違反多項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美國戰略界正推動將北韓行為定性為「戰爭販運」,這可能觸發新一輪嚴厲制裁,進一步擠壓平壤的外交空間。北韓的軍事投機或許能短期緩解經濟壓力,但長期而言,其「代理人」角色將加深國際孤立。俄羅斯若持續依賴這種不可靠盟友,可能陷入「戰爭外包」的陷阱。更值得關注的是,半島安全局勢正因此發生質變—當北韓軍隊帶着烏克蘭戰場的「經驗」回歸三八線,東北亞的軍事平衡或會被徹底打破。這場始於歐洲的戰爭,正在東亞埋下新的伏線。◇

<上月下月>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