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陰、陽」是古代傳統哲學思維,是「二元文化始祖」的現象,流存千年至今;它也是「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思維。歷來「陰、陽學說」會在不同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最多見諸中醫範疇(後詳)。
而溯《易》之源,有伏犧劃八卦、文王重卦成六十四卦之說,兩者在「預測學」上被多用,故歷來不少學者對《易》均以卜筮書籍論之(其實非全然),只是年代遠久、資料佚失,故未能有確切的解讀《易》的其他用途。倘真能用於預測(占卜、筮術),也不失為一個傳統文化中的實用工具。
簡單的三劃(及六劃)卦,依「陰、陽」劃(稱:爻),按一定規則或定律操作,得出人們求知答案。那「卦」、「爻」是甚麼?結構是如何呢?「卦」者,挂也,挂在人們眼前的事物現象,故卦有「卦象」;而「爻」者,交也,即交感動者。相傳伏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發現有八種自然界現象,「始作八卦」。後來哲人依這「卦」配上八種現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此乃「卦象」源起;先賢又為這八「卦象」配上「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兌」。
周文王將伏犧八卦兩兩相重成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各又有「卦名」,例如:「天」「風」(原八卦中的兩個三爻卦)兩兩相重為一個六爻「姤」卦;它有上卦(又叫外卦)名為「天」卦;又有下卦(又叫內卦)名為「風」卦,那相重了的便有「六爻」成了六十四卦中的「姤」卦,由來用作「預測事物」的卜、筮操作,事物發展便是依這「六爻」的變化、動感而作出判斷,並得到答案,這個操作在傳統文化中便稱作《六爻預測》。
這裡也談一點「卦、爻」小認知:「六爻」的斷事發端順序自下而上,最底的叫「初九」或「初六」爻,依次向上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至頂部為「上九」或「上六」爻;凡「九爻」者為陽,是「六爻」則為陰;六爻卦除分「內卦」和「外卦」外,六爻又可每二爻分作一組,由上而下分別代之曰「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應用在預測、斷事中索求答案的基礎因素。此外,最早求得的六爻卦叫「本卦」,由它又可引申出「互卦」、「錯卦」、「綜卦」、「變卦」……等(成語:錯綜複雜,便由「錯卦、綜卦」而來)。這些都是在《易經》六爻預測操作中常用的詞匯和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