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魔力特色是載於在不同的媒體,它所能產生對受者的力量也各有不同,散文、小說、詩歌、劇本乃至舞台劇或影視媒體。載體的轉換最常見是把小說改編為影集或電影,然而故事名氣卻非必然得以傳載,試問又有多少部《如哈利波》特別兩者兼得?在華文地區,尤其港澳更是少之又少,香港曾有一段時間流行改編舞台劇本為電影,可惜票房每每一般,相比於舞台劇演出的一票難求,形成強烈的落差對比。
改編自香港著名劇作家莊梅岩的舞台劇本《法吻》,在改編作電影《暗色天堂》後找來了張學友和林家欣擔演當中的兩位主要角色──受人景仰的牧師和對督信宗教的女秘書。因為酒後的一個深吻,最終導致牧師身敗名裂、前途盡毁,女秘書則在心底留下了不能磨滅的陰影,藉著事件多年後二人的一次重聚,彼此對事件不同版本的回憶拼合出一個教人深思的真相。
電影選角張學友和林家欣是非常匹配的組合,男的成熟樸實,女的清純無華,二人跟著劇本走到最後,結果也著實把事件因由始末都說清楚了……可是,原劇本所蘊藏的深意卻頓時塵消雲散。一個唯利是圖的神職工作者、一個面對心儀對象的少女,彼此酒後吐真言罷了,「一個吻」又何罪之有?但是當事件套入了宗教背景之後,牧師被女秘書的一句「你愛不愛我」點燃了自我膨脹的真我,他以為自己正身處人生的高峰,所有人的奉承都只是帶著目的而來;女秘書的愛慾情感讓她脱開了教條的枷鎖,豈料自己背棄了神之後,換來竟然被視為獻媚的妓女。
在這種表裡不一的狀況下,女秘書對牧師的控告是出於正義還是私慾?牧師酒後的一番胡言,當中又有多少是真確地反映出他是對宗教的完全利用?但只要有讀過原劇本的文字表述,才會發現字裡行間就如中國山水畫的留白技法,讓觀者既看到了山水的形象,同時也能感受到畫作帶出的意境和氣勢。牧師和女秘書都是人而已,卻因為各自對宗教的理解和督信程度有所不同,互相在交匯點的一刻雖然發生了偏差,但也同時令自己看到了血淋淋的人性慾望,女秘書說是為了報復,卻更似是以受害者的身份來逃避那個醜陋但真實的自己。
在已經習慣了要從作品獲知是非黑白、正邪對錯的觀眾,《暗色天堂》的末幕應該能讓一切的謎團全部解開,然而真正的故事精髓卻是隨著牧師在水池中重新「受洗」後、臉泛寬容地離開時,女秘書向丈夫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我希望在末日審判當天,能夠站在可以見到你的一邊。」對於純純的丈夫來說,女秘書的罪是顯然的,但那是因為她背叛了對宗教的信仰、還是她與牧師當年的那「一個吻」,其實尙有令她背負得喘不過氣來的真相?一種可能以傷害他人而獲得救贖、把自己的愧疚轉嫁於他人所害的自我保護方式?或許真正的答案也只有神明才知曉,至於祂的安排為何?似乎也不好再深究探問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