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前人種樹  邱文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每當靜下來思考,對比今昔,對比中外,感嘆我們生活於和平時代,可以說是繁華環境;然而,看看俄烏、中東局世,以至歐美,一經對比,會有很大落差,便油然生起感恩之情,是我們享受了前人經歷苦難卻不屈不撓開創國家民族新局面,因而,那份感佩,也促使思考,我們為後輩做了甚麼,播下了哪些「種子」?

許是,中華民族以農立國,重視耕耘,「聽天」、「看天」,從天地造化中找尋人們生存發展空間,也依靠天地、四時變化來有着生存、存續之途。於是,只問耕耘,也為未來着想,故而開闢出延續之路,一代代人傳承,便會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建設思維。因而,當享受到前人的功勞、汗水,也會參照他們的行動、做法,在這一輩中為後世做事、開拓,以期未來開花結果,福澤後世。

這套思維、文化深植國人「基因」,總愛承前啟後,總會回溯觀照前人,他們的功績,又每每砥礪今天人們憶苦思甜,做好這一代人的本份,建好這一代人的基業,為萬世開太平,為子孫後代創天地。

中華民族可愛、可敬之處,便在於這種利他、也利後世的思維總是推動人們不知不覺便走上延綿發展之路,在不同領域,為後世開闢環境,求生存求發展,不會短視只顧眼前利益。另一方面,當享受到前人開闢的成就、有利環境,也懂得感恩、反哺反饋,促使向下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向上是尊長敬老,感恩上一輩的開拓功德,在這一代中,要回饋他們、侍奉他們,尊崇他們。

從這種立足於當代,向上、向下做工夫,一方面回報、一方面播種的精神,可見,中華民族在文化傳承中,便形成這套自己既有樹乘涼,也希冀後人也可以有乘涼之樹,促成一代代人為當代、為後世思考長遠發展之途,如斯,千百年便在彈指間,走過享受紅利的歷史長河,教人感恩、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