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榜)傳統文化系列(三)  林老師

 傳統文化是由歷史形成的。人們今天的創造活動、文明成果到明天就會積澱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而形成層層積累的傳統遺存。但是人類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事物一旦形成傳統,就會慢慢凝固起來,偏離日益發展的新生活,有時甚至和新生活發生衝突。因此,擔負著現代社會賦予的生活和工作責任的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總的來說應是︰「有所繼承,有所改造,有所革新。」

 傳統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研究課題,同時也很難將各個方面都囊括其中。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般在她孕育的華夏早期泛指黃河流域地區,相信在這裡最早出現的社會活動,也為重要文化發端之一。

 筆者早在中學畢業後就踏進社會工作,週末、日閒逛書店,陳列架上每有大量《易》經(學)書籍,不管艱深或是淺白,甚至漫畫版,只知其為伏犧畫八卦、又或為「算命」之書。

 筆者最初接觸易經是一冊書三堂的講座。前者為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著的《易經繫辭別講》,後者則在鄰埠的「志蓮淨苑」聆聽的「易經入門初階」講座,期間自忖對傳統「命運預測學」,即俗稱「算命」頗有興趣,三者資訊便令自己投入《易》學書海,一探其究。

 《易經》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精華,它綜羅百代,為群經之首,幾千年來,備受世人重視。今天《易經》的博大精深及科學原理,已經被國內外學者肯定,全球性的學《易》熱潮,已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諸如當代科學中的數論,圖論,史論,文學韻學,音樂,美術,邏輯論,相對論,平衡協同論,突變論,量子論,系統論,資訊理論,天文地理,遺傳論,生態論,電腦論,物質結構論,宇宙起源論,氣功,醫學保健,兵法,預測,決策等,無不與《易經》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祖先創造這偉大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只捧著得意,重要的是學會應用,以便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

 古往今來,有無數古哲先賢,盡其畢生精力學《易》、探《易》,開拓了《易》的用途,借此使他們的聰明才智也大放光彩,為後學者開闢淺白易學的途徑,然而對《易》的評價從未休止過,易曰:「仁者見諸謂之仁,知者見諸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是為明證。

 不管爭論如何,不容否認《易》是揭示宇宙間萬事萬物運動、發展、變化規律的總法則。

 《易》是否能「盡泄天之秘」,除看如何應用,就是因為其出於「道」和「德」。日月星辰有其「道」,花草樹木有其「道」,飛禽走獸有其「道」,山川湖海有其「道」,風雨寒暑有其「道」,人在此「道」中生存,更有其不凡之「道」。道法自然,自然出道,人是不可改變它的。所以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順「道」者即為「德」。「德」從「道」出,「道」可育「德」。只有人才能依「道」而延命,又托之「德」而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