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濠江回憶:睇牌樓和吃月餅   林老師

查牌樓源流,它是中國傳統建築,與牌坊相類似,原為傳統建築之一,最早見於周朝。最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一種有柱門形構築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於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面建築,吸引了世人的視線。其中一八六七年世博會中國館牌樓使用木、竹和麥稈等材料,造型簡單,令人賞心悅目;一八七六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館以一座精心雕鑿、塗飾的全木牌樓為正門,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參觀者和各國參展官員;一九零零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牌樓外型仿造國子監琉璃牌樓,氣勢恢弘。

幼年對牌坊、牌樓的認知,前者源自濠江地標:「大三巴牌坊」,但它與傳統的牌坊定義卻天差地別(另詳);所謂牌樓便是一年一度中秋期間矗立新馬路各餅店門頂上的宣傳「牌樓」。無獨有偶,昔日陽曆十月初,澳門海旁街頭也有二輪「慶典牌樓」出現,此乃另話。

中秋前後,新馬路各餅店為招徠生意,便會各花心思,利用傳統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八仙過海、唐明皇與楊貴妃……等等主題,造成有平面固定的人物畫面,也有立體電傳走動的事件物像,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兒時本地社會經濟落後,物質匱乏,期間晚上便由長輩帶上街頭,仰望「賞燈飾、看牌樓」,是為中秋期間樂子了。

新馬路路段不長,二十分鐘便走完,但陋巷野娃瘋孩無聊,中秋前後天天入夜便聯袂朝中區奔去,看牌樓之餘,圖的是去拿「月餅紙」。所謂月餅紙便是餅店的月餅宣傳廣告,價目表而已,但部分店舖紙張質量較好、圖案漂亮切題,印刷特別精美,是為行人路過店舖門口樂於領取紙張。兒時物質匱乏,適值暑假完了,新學年用它作包書紙用途,省卻金錢,不在話下。

中秋節理當吃個月餅應節,對幼年筆者而言,幾成奢望,偶有街坊送上一個、半塊月餅,心中可算樂上半天;家嚴在逛街看牌樓之餘,偶爾會購上單個、或數個筒裝(店家用較厚的啡色紙張包裹成筒狀)月餅自用。而紙盒的四個包裝盒便鮮見,遑論方型鐵盒裝矣。月圓下年幼的自己,只要不用花金錢之玩意,難得有消費的水果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