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醫院)肥「腫」難分?解決水腫的飲食秘訣

 經常聽到坊間說「濕氣重」、感覺個人「又肥又腫」,倍感倦意。究竟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水腫?飲食、生活該怎樣協調才對?

 事實上,天氣潮濕並不會令身體出現水腫,身體有浮腫也未必因為身體器官(例如腎臟)出現疾病才會形成。水腫可發生在全身,其中最常見的部位是四肢末梢,如腿、腳踝、腳掌、手臂、手掌等。就如便秘、貧血一樣,水腫只是一個生理現象,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水腫,例如吃太鹹、缺乏運動、蛋白質營養不足、生理期、經前綜合症候群、或服用某些藥物、接受某些治療、或罹患某些疾病等。

 基本上,由體質、飲食等非疾病因素引致的水腫,多半為暫時性現象且水腫程度較輕微,一般只要調整飲食,生活作息,或移除原因後就能改善。如因為疾病所造成的水腫一般則較嚴重,為長期現象,且除了水腫外,還會伴隨其他異常,包括小便有泡沫、或伴隨黃疸、腹水、呼吸困難等現象,所以當出現水腫時,可初步先過濾或排除是否因為疾病所引起,若為疾病引起,則需進一步就醫找出水腫原因,對症下藥根治。

 儘管水腫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的水腫都屬於生理性水腫,透過下面的飲食、生活建議,多半能改善或預防:

 (一)飲食:低鈉、高鉀,留意蛋白質攝取是否足夠及貧血問題。

 —低鹽(低鈉):鈉是細胞外液主要的離子,和滲透壓的調節有關,若體內鈉濃度過高,會促使身體將水分留在體內而造成水腫。故易水腫者,飲食宜清淡、少沾醬汁、少吃加工食物或醃製食物。

 —高鉀:鉀質是細胞內液主要離子,可促進鈉的排出而改善水腫,故可多攝取菇類、藻類、豆類和香蕉等鉀含量較高的食物。

 —蛋白質攝取是否足夠:蛋白質會影響滲透壓而造成水腫,故若飲食蛋白質攝取不足、或有消化吸收障礙、或在身體需求較高時,例如懷孕、哺乳、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未能及時補充足量蛋白質,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性水腫。

 —貧血:慢性嚴重貧血時,會出現水分與鹽分滯留而造成水腫,故若有貧血的話,要確認是哪類型的貧血(缺鐵、缺維他命B12、葉酸、或地中海型貧血等),補充營養來改善貧血問題。

 (二)多運動:長時間不運動(如久坐、或久站)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造成水分無法順利回流而儲積在下肢,令腿部出現浮腫、變粗。運動可促進淋巴循環而改善因循環不佳造成的下肢水腫,走路、慢跑、游水、騎單車等均是不錯的選擇。

 (三)其他:可抬高下肢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避免久坐或長時間站立,若工作需要久站的話,可穿彈性襪來對腿部適當加壓,幫助下肢血液回流。另外最好不要長時間穿高跟鞋、太緊的鞋或穿束腹褲、束腰等過緊的衣物,影響下肢血液循環。

 水腫與水分的攝取有關嗎?

 水腫與身體對組織間液的調節失常有關,和飲水量無關。且在眾多導致水腫的原因中,沒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喝水所引致的,故水腫時並不需要限制水分的攝取。正常人每日攝取二至三千毫升的水並不會造成水腫,反而經常因吃太鹹、體內鈉過多,造成水分滯留在體內而導致水腫,此時反而該多喝水來幫助身體內鈉排出體外。換句話說,水腫最重要的關鍵是限鈉,而非限水。◇

 科大醫院

 營養師

 陳麗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