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清明稱「柳節」    陸茂清

春分過後清明到,柳色青青,柳條長長,柳煙淡淡。自古以來,楊柳成了清明習俗的重要角色,折柳、插柳、戴柳習俗,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也因此,清明有了「柳節」的別稱。

親歷親見,舊時如此,時下亦然,清明時節男女老少掃墓、踏青途中,往往折了柳枝,或把玩手中,或插在衣襟、口袋、髮夾、帽兒、車子上,還有的插在門口、窗邊、簷下。年輕女子結成玲瓏小圓球,戴插於鬢髮間,青茜可愛,更增添了幾分俊俏美麗。孩童則喜歡編成圈兒戴在頭上,讓柔軟枝梢橫在圈外,如戲裏女將帽子上的長翎子,一步一晃蕩,煞是好看。

清明插柳緣何在?

為緬懷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內亂逃亡在外,歷盡磨難後回國做了國王,史稱晉文公。文公大封功臣,有「割肉奉君」大功的介子推淡泊名利,藏身綿山拒受封賞。文公尋找不着,令放火燒山逼其下來,不料介子推寧願抱着柳樹燒死,以明志節。文公傷心不已,以禮安葬,次年是日上山祭奠,見墳邊老柳樹死而復生,綠枝千條,當下折了圍成圈戴在頭上,以示懷念這位忠直之臣。上行下效,寒食清明百姓紛紛折柳戴插悼念介子推。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宋時民間以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串在柳條之上,名曰「子推燕」,為介子推招魂。

又,古稱清明為鬼節,是日百鬼出沒,為防鬼魅作祟,人們折柳枝插戴,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着戶上,百鬼不入家。」又《鎮江府志》:「寒食登墓、清明插柳,人簪一枝,謂之辟邪。」「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的民謠,反證了清明插柳祛邪免疫病的作用。此俗不只盛行在民間,還風行宮廷,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可免蠆毒。」佛家則稱楊柳為「鬼怖木」,傳說觀音手持柳枝,蘸玉淨瓶中甘露拂灑,以治病消災,普渡眾生。正因為柳枝有如此法力,所以每逢清明鬼節,各式人等紛紛插柳,以求辟邪驅鬼保平安。

再,為占卜當年雨水多少,早作防澇防旱的之準備。清·顧祿《清嘉錄·三月》:「清明日,農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諺云:簷前插柳青,農夫休望晴。」

隋唐以來,清明折柳插柳戴柳風靡九州大地,堪稱「全民行動」,古詩文中頻頻出現。

唐·元稹《寒食日》:「美人寒食事春風,折盡青青賞盡紅。」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今人寒食節,家家折柳插門上,唯江淮之間尤勝,無一家不插者。」

北宋·宋柏仁《清明插柳》: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

南宋·陸游《春日絕句》: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

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祭掃》記載:寒食清明三四日裏,京都臨安(今杭州)千家萬戶,折柳插柳,因折得多了,致後來者難能折到了,有好事者作招貼勸告云:「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家家插柳滿簷,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清明》:清明日摘新柳佩帶,諺云:「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柳節」名副其實,由此出現了一個新的行當:賣柳條。多有城鄉貧民折了柳條,抱着穿街走巷叫賣,賺幾個小錢補貼家用。請看清·顧祿《清嘉錄·三月》:「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於門上。」又楊韞華《賣柳條》:「清明一霎又今朝,聞得沿街賣柳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