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圖說

 「台灣娘子」張平宜的涼山情緣

 

 「涼山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也想改變涼山孩子們的人生。」近日,在成都市一家烘焙店裡,來自台灣的張平宜講述著自己的過往。在她身後不遠處,年輕的店長李一揚在製作咖啡,他正是一位來自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的彝族青年。

 張平宜是台灣雲林人,曾是台灣《中國時報》記者。二000年,她前往四川越西縣採訪,被當地麻風病康復村——大營盤村的孩子觸動,從此辭去記者工作,投身於教育公益事業。多年裡,張平宜往返於台灣和四川之間,將籌得的善款投向大營盤村。曾經祗有兩間危房的教學點,變成後來的大營盤小學,再到如今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越西縣大營盤學校。

 二0一二年,張平宜獲評「感動中國·二0一一年度人物」,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台胞。頒獎詞寫道,「一隻希望的青鳥,飛過海峽,落在大山中被遺忘的角落。」後來,她將自己的經歷結集成書,名為《台灣娘子上涼山》。

 多年後,這位「台灣娘子」與涼山的情緣仍在繼續。今年剛剛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的她,是成都市溫江區思樂瑪塔烘焙厨房創辦人。團隊中有九人來自大營盤村,他們是被張平宜「改變了人生軌跡」的孩子。

 李一揚在八歲時便認識了「張阿姨」,他如今已三十歲。「張阿姨是一個有趣又嚴肅的人,她會親手給我們做吃的,陪我們玩,跟村子裡的老人也能聊得很開心。但對於我們的學習她又要求很嚴格。」李一揚說,正是在張平宜的幫助下,自己走出了茫茫大山。

 如今,張平宜每年仍要多次上涼山。她說,脫貧之後的涼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營盤學校教學設備先進,綠草如茵,「我在學校的公益還會以獎學金、助學金等方式繼續,我也會經常回到學校。但是這個階段,我會重點關注孩子們從學校到步入社會就業的過程。」

 為給孩子們鋪好步入社會的路,張平宜曾在山東青島成立希望之翼職訓基地,為大營盤學校的學生們提供半工半讀的職業教育。後來,這群孩子長大了,為了將教育與商業結合,她又來到成都市溫江區,思樂瑪塔烘焙厨房因此誕生。

 「思樂瑪塔」是從彝語音譯過來的,意為「神仙的糖果」。「台灣的烘焙非常有名,我希望教給涼山孩子們一技之長。」張平宜說,她還致力於通過烘焙,讓兩岸文化實現交流,「來到店裡,能品嚐到台灣美食,也能瞭解涼山彝族的文化。」

 在思樂瑪塔烘焙厨房,台灣鳳梨酥用上了彝族文化元素的包裝,咖啡杯也是彝族漆器的絢爛色彩。在張平宜的規劃裡,這裡還要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基地。為此,她特別創立了一個小型藝術文創生活空間,將美食與非遺文創結合,不定期舉行文化講座,從彝族的漆器到台灣少數民族的編織,推動兩岸非遺文化傳統的對話。

 二十四年過去,皺紋已爬上張平宜的眼角,她笑著給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多年前,孩子們的作文裡常常用「柳葉眉大眼睛」來形容她,最近她卻看到有個孩子寫道,「張阿姨真的好辛苦,已經徐娘半老,還在為我們奔波!」

 「或許我和涼山注定就有特別的情緣吧!現在想想,人生中最青春的歲月都與這片土地有關。」張平宜爽朗地笑了。她說,自己當然希望「思樂瑪塔」能一直存在,「但也許有一天它不存在了,希望這些孩子們可以帶著滿滿的技術,開啟他們自己的未來。」(中新社記者 王鵬)

 

 

 台灣青年魏文的榕城十年 從「被看見」到「去發現」

 轉眼間,「八0後」台灣青年魏文來到福州已十年。從為愛勇敢「登陸」到站穩腳跟,從雲上鼓嶺到連江貴安,從發展自身事業到幫助更多台青。他說,大陸正在快速發展的風口,希望更多台灣青年「乘風」在這裡發展得更好。

 魏文的爺爺是福州人,奶奶出生於一水之隔的馬祖,因此,他從小就對福州有特殊的感情。二00七年,還是高中生的魏文來到福州旅遊,結識了當地姑娘林文,一見如故。回到台灣後,二人常在網上聊天,分享各自的生活。

 「那幾年她來台灣不是很方便,我想她了就經常『飛越海峽』到福州看她。」回憶起那段長達數年的異地戀,魏文難掩甜蜜笑意。二0一四年,魏文選擇來到福州發展,帶著台灣的經營理念,在雲上鼓嶺打造度假民宿「嵐築」。

 「築」代表清風和薄霧,「築」是建築,鼓嶺有四大特色,清風、薄霧、柳杉、別墅正是鼓嶺最吸引人之處。那時候台灣民宿業已經成熟,而福州剛剛起步,魏文成為鼓嶺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借鑒台灣經驗,「嵐築」秉承溫暖、人性化的理念進行經營;房子依山而建,可以二百七十度俯瞰鼓嶺,傍晚時分客人可以在戶外品酒、等待日落,讓煩惱煙消雲散;食材取自於當地,有自己種的菜,有山上挖來的竹笋、野菜,新鮮可口。

 之後幾年,附近居民也開始陸續經營民宿,魏文常常去他們的房子裡轉轉,幫他們提建議。「我會建議他們怎麼裝修,怎麼規劃菜園,怎麼做好遊玩動線。我相信鼓嶺上的民宿集聚起來,大家打造各自的IP差異化經營,才可以共同發展得很好。」他說。

 「嵐築」讓魏文在福州站穩腳跟,也讓他被「看見」。 二0一九年,一名「嵐築」客人邀請他加入貴安溫泉會議中心,助力貴安溫暖服務升級。

 因為想接受更大的挑戰,魏文欣然應邀。在貴安,他把無微不至的服務理念和因地制宜的文化元素植入溫泉度假村的方方面面:管家式的服務,隨處可見的溫泉注意事項,佘族風情表演,台灣風味的牛肉面、滷肉飯,當地有名的丹陽肉燕……去年,魏文還將休閑項目拓展到貴安之外,把連江當地的休閑基地、旅遊景點融入顧客的行程安排。

 貴安溫泉會議中心所在的連江縣潘渡鎮貴安村,是福建有名的花園式溫泉養生勝地。在山水田園間工作,魏文覺得「好像提前過上了退休生活」。在台灣時,曾在台北工作十年。「在市區生活不容易入睡,來到福州一直在充滿蟲鳴鳥叫的地方生活,整個人心胸都寬敞了。」他笑言道。

 魏文把目光放得更遠。看好大陸銀髮經濟發展勢頭,他打算與其他台商合作,在貴安打造兩岸康養服務項目。「目前已經基本完成硬件改造,也對接了台灣團隊。希望引進台灣的醫療技術、人才,也帶動養老產業經濟發展。」對魏文來說,這是一件「不做就會有遺憾」的事情。

 近幾年來,魏文參加了很多活動,希望把經驗分享給更多來福州發展的台灣青年。比如台青劉宇晟正在位於琅岐的海青營地做研學項目。今年,魏文打算舉辦一場兩岸跳繩友誼賽,促成福州市跳繩協會和台灣跳繩協會共同打造一個海峽兩岸(福州)花樣跳繩研學基地,通過「一根繩」拉進兩岸青少年的距離,打造常態化的兩岸青少年花樣跳繩交流、研學、探索平台。

 從「被看見」到「去發現」,對魏文而言是視角的轉變——從專注自身發展,到幫助更多台青發展。他說,希望有福之州的美,經由台灣年輕人,讓更多人知道;希望吸引台灣青年來這裡發展,在這裡生活得更好,帶動兩岸融合。(中新社記者閆旭)

  

 

 

 

 

 

   「日暈」奇景

  

 ◎ 三月三十日上午十一時許,台灣高雄市區上空出現「日暈」奇景,正中午的火熱太陽外環繞著一個大光圈,猶如「上帝之眼」,吸引不少民眾抬頭仰望。(香港中通社圖片)

 

 

 ◎ 張平宜為涼山州越西縣大營盤學校的孩子頒獎。(受訪者供圖)

  

  

 ◎ 近日,張平宜在思樂瑪塔烘焙厨房外修剪花草。(中新社記者王鵬 攝)

 ◎ 三月廿七日,魏文在福州市連江縣貴安溫泉會議中心進行日常工作巡視(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