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風情)興安林海:探尋「露營」的營林工人 金地 徐凱鑫

 數九寒冬,天剛濛濛亮,黑龍江省漠河林場森林撫育隊伍已向山裡進發,開始一天的工作。嗡嗡的油鋸聲,在大興安嶺山林間不絕回蕩。

 漠河林場是中國最北的地方林場。每逢冬季,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作業點,成千上萬的林業工人要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完成冬季森林撫育工作,通過對病腐木、雜樹等進行修剪,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促進林木的培育。

 「每年落雪後就開始準備進林子,根據作業量決定在山上的時間,趕上任務多的時候,待上六七十天也沒準兒。」賈玉國在漠河林場工作了30年,已經記不清自己參加了多少次冬季營林作業。

 「像露營一樣,在山上住的是自己搭建的帳篷營地,喝的是河裡鑿出的冰燒的水,木頭架起的大通舖就是『床』。」賈玉國說。

 由於作業點分佈在山林深處,工人們每天只能在齊膝深的「雪海」中徒步前行。「每天扛著十幾公斤重的機械在雪裡穿行、作業,就算是零下40攝氏度,身上也像蒸桑拿一樣地出汗,一天下來棉襖從裡到外都是濕透的。」賈玉國說,結束工作後身上又濕又涼,半天都緩不過來。

 「帽子一摘,頭上像小煙囪一樣呼呼冒氣兒。」參加冬季營林工作七八年的漠河林場工人劉輝補充道。劉輝是營林作業組中的一名割灌機手,這份工作不僅艱苦,還有一定的危險性,每次作業前他都會仔細檢查割灌機的鋸片是否鬆動,作業時也要戴好安全帽。

 儘管如此,一些小磕碰仍難以避免。「一不小心被四處飛濺的小樹枝、木屑打到,就像是鞭子抽在身上一樣疼,一個冬天下來,每個割灌機手的腿上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劉輝說。

 曾幾何時,大興安嶺地區的林業工人們冬季一進林子,便基本與外界處於「失聯」狀態。「以前交通不發達,物資送得不及時,大家在山上吃的都是耐儲存的凍貨,像是凍白菜、凍豆腐,一把韭菜都是『奢侈品』。」賈玉國說,現在條件好了,想吃新鮮的綠葉菜,打個電話林場就能送過來,雞蛋、魚都斷不了。

 不僅物資充足了,居住環境和通信狀況也有很大改善。劉輝說,今年帳篷裡用上了取暖設備——『地火龍』,讓鍋爐的煙道從舖下邊穿過,一燒鍋爐,舖就是暖的。「信號增強了,基本每天都能給家裡人打個電話。我們進山作業,心裡就惦記著父母妻兒,每天聽聽他們的聲音,就覺得挺踏實。」

 「護林這麼多年,我眼看著許多樹木從碗口粗長成盆口粗。」抬手摸了摸身旁的一棵白樺,賈玉國說,他們很多人都生在這裡,長在這裡,能夠親手守護好這片森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