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福康寧公園遊蹤(下)  平川

 我們走過了見證新加坡從轉口貿易演變成為國際海運中心的海運角之後,前行就是桑尼拉烏他瑪花園。它是福康寧公園在2019年新建或修復的9個歷史花園的其中一個,而桑尼拉烏他瑪,就是新加坡首位統治者。

 根據記載,他於1299年登陸新加坡,創立了新加坡拉皇朝,而花園有用紅磚堆砌而成的善惡門,門前還擺放了兩頭石獅作為守護神,這是仿照當年的皇家公園模式來興建的,充滿了濃郁的爪哇風情。沿著步行徑走來,發現花園內有不少造型生動的石雕,如石魚和石蛙等,也栽種了各種熱帶香料植物、大型盆栽等,其間又建有水池來點綴,雖說是人造景觀,但卻毫不馬虎,盡顯14世紀的皇家園林風貌,中途又有涼亭供遊人歇息,可謂考慮周全。

 離開桑尼拉烏他瑪花園之後,原來是想去參觀公園裡的英軍地下指揮展覽室的,據說在那裡可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新加坡被日軍佔領的歷史,後來想到近期才參觀了香港海防博物館,估計內容或許也是大同小異的,而且展覽室是要收費的,所以在與友人商議之後,便決定放棄了。繼續前行是一條林蔭小路,路的兩旁長著一些很高的樹,在樹木旁邊立著一件告示牌,是介紹臭豆的特性與形態的,原來那些是臭豆樹。

 臭豆是東南亞地區一種很常見的豆類,又名巴克豆,植株可以生長到30米之高,花序呈球形,生長在一支長柄上,當花朵授粉後便會長出豆莢,豆莢呈長條扭曲狀,通常是七至八個豆莢長成一串的,每個豆莢裡有青綠色的種子,那就是臭豆,是可以食用的,只是臭豆有著一種特殊的味道,故而得名。走過小徑,前方有一個很大的涼亭,它由20根木柱子承托著,亭中央停放著一副疑似是靈柩的東西,周圍裝飾莊嚴而簡潔,它被譽為福康寧公園內最著名的文物,那就是第五位新加坡馬來王朝蘇丹依斯干達沙的聖墓。

 在給聖墓拍照後,我們便繼續前行。在行經一處矮牆旁邊,發現那裡擺放著一枚大炮,據說這座9磅大炮的歷史起源於19世紀,但當到了福康寧堡壘時代,它已經因為過時而失去了實質的防禦作用,只是被放置在堡壘的正門前,來用作裝飾了。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一片廣闊的草坪,原來那裡是舉辦露天音樂會、戶外電影播放和舉辦嘉年華節目的場地,而大草坪的後方,是一所兩層高的建築物,據說那裡當年曾經是英軍的兵營,現在闢作免費展覽館和畫廊,我們於是走了進去,也順便享受一下冷氣,讓體溫可以及時調節一下。

 福康寧展覽館裡,除了展出了不少藝術畫作之外,也展出了各式各樣的歷史文物,讓遊人可以認識到公園是如何從一處戰略基地,而演變成為今天綠意盎然的公園,它期間所經歷的變化脈絡,是不容忽視的。離開展覽館,又回到大草坪,我們發現草坪旁邊的圍牆上,鑲嵌著一件又一件的碑石。根據歷史所載,原來大草坪的前身是新加坡首個基督教墳場,自1822年開始,直至1865年都一直被使用的,只是後來因為要改建公園,被拆下來的墓碑便被安置在草坪的圍牆上。在圍牆的旁邊,建有一座形狀特別的純白色建築物,原來它也是一座墓碑,兼且是全墓園裡最大的一座墓碑,它是紀念新加坡首位法律代理人William Napier早年不幸夭折的幼子的。在大草坪的一隅,建有一對白色圓頂設計的紀念碑,是由新加坡殖民時期首位建築師喬治‧科爾曼所設計,但至於建造的日期及用途,史料上卻沒有詳細記載,或許那只是山上用以休息的一處空間吧。

 離開大草坪繼續前行,來到了一座橙黃色已顯殘舊的城門,那是當年福康寧堡壘的入口。堡壘始建於1859年,於1860年完工,據說工程總共動用了500多名勞工去完成。最初的堡壘是有厚實的圍牆和護城河的,外牆用的是花崗岩,內牆則用磚砌,牆身以沙土為內填充物,能夠抵擋猛烈的炮火轟擊。英軍建造福康寧堡壘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從海上入侵新加坡的侵略者,也是為了保護僑居新加坡的歐洲人,在萬一發生騷動的時候,可以有一個避難的地方。現在堡壘的城門,雖然已經成為歷史古蹟,但從它仍然保留著的部份結構和門板,便可見當時的建築規模,是一絲不苟的。

 離開堡壘城門,我們打算去福康寧公園的打卡熱點 — 龍之穴螺旋階梯,它藏於福康寧公園一個偏僻的角落,從網上的圖片可見,從洞穴的螺旋階梯向上望,綠色的牆蔓與茂密的樹葉,幾乎可以把從洞穴望上去的圓形天空遮蔽的,意境是相當獨特和優美的,為此,我與友人自然是很希望可以到現場親身去感受一下,只可惜,原來周末那天,想感受現場氣氛的人非常之多,排隊拍照的人就已經塞滿了現場,想到已經入場的人,一定是一張接一張的不停拍著美照,估計我們一定是要肯定自己有足夠的耐性才好去排隊的。在與友人商量之後,我們最後是決定放棄這個景點了。◇(全文完)

 圖/文:平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