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把安靜還給課堂  思正

 來到濰坊實驗中學,走入課堂,我見到學生面對面地坐著,互不干擾。這時,老師剛佈置好學習活動,一位女生迫不及待地舉起手。教師示意先讓同學思考,再作分享。展示期間,老師適時地給課堂按下暫停鍵,讓學生點評、補充或質疑。臨近下課,老師總結學習目標,讓學生安安靜靜地整理筆記,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重構所學知識。

 次日,我到昌樂二中參觀課堂,課室都是板書好清晰的學習目標,學生大抵都在安靜地讀教材,圈點批註,老師則在一旁巡視。這就是271教育集團引領下的課堂教學特點,捨得留時間給學生閱讀思考。他們大刀闊斧地推進大單元整體教學,從整體感知、探究建構、應用遷移到重構拓展,學生按部就班,訓練有素。我向來對模式化的教學就有所警惕,但見到課堂如此安靜,學生如此投入,心裡還是不免被打動了!

 我深刻地體會到,原來課堂需要安靜。這所謂的「安靜」,並不等於一聲不吭。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不辜負聽課老師的期待,把公開課當成了一場秀,只為展示精彩的教學環節,豐富的學習成果,而沒有充分地考慮學情。嚴華銀老師認為,語文應該走出喧嘩和嘈雜,驅除浮躁和虛火,讓語文課堂安靜,因為這是每一個人語文學習的真實狀態。他說,「讓學生真正自主並成為主體,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索,然後與同學、老師靜靜地研討,悄悄地對話,正是在這一神聖的殿堂中、靜謐的『情境』下,語文的營養如隨風潛入的春夜細雨,緩緩注入學生心中。於是,語文能力和素養的芽兒在無聲無息中滋長。」可見,「安靜」貫穿在讀、思、說的過程中,其實,聽、寫也不例外。

 以前,我曾看過肖培東老師上《祝福》的教學反思,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學生交流初讀體會後,便讓他們安安靜靜地把這篇近萬字的小說再讀一遍,花了將近十五分鐘。聽課老師都忍不住為他捏一把汗。畢竟,對於公開課而言,默讀難免會令氣氛變得沉悶,也會擠佔老師發揮的時間。事實證明,閱讀思考過後,課堂也就有了不期而遇的精彩。肖老師帶領學生說祥林嫂的經歷,賞析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最後尋找小說裡更多的不多餘的「眼睛」。捫心自問,我要是上這堂課,怎敢捨得拿出時間讓學生安安靜靜地閱讀?肖老師的勇氣正在於心裡裝著學生,敢於放手,把安靜還給課堂。

 想把安靜還給課堂,語文教學就不該成為老師才華的大賣場。教師心中要有學生,在課堂上善於化「主動」為「被動」,而不是為教而教,只滿足於搜羅、拼湊教參的觀點,然後進行滿堂灌。教師應該要為學生指點迷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站在學生立場教閱讀,回歸到真實的學習狀態,學生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提升。在濰坊實驗中學聽課時,當學生講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象徵手法而不知其所以然時,全場安靜。老師並不急於公佈答案,而是讓同學來答疑。課堂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想把安靜還給課堂,語文教學就不能成為單向匯報的大講台。教學設計應該留有餘地,不宜安排過滿,問題、活動或任務如果安排太密,學生就會疲於展示,這就無形中壓縮學生安靜閱讀、思考的時間。想起以前聽課,課堂大都偏向熱鬧,教學環節繁多,教學節奏緊湊。可是,課堂被高度壓縮後,知識多到來不及消化,技能急到來不及鞏固。學生習慣做知識的搬運工,卻沒有思想的沉澱,素養也就難以形成。不得不說,以往上課,我也喜歡「多快好省」,每個環節都是掐鐘點,走過場,就算給學生時間安靜地思考,總忍不住提醒,未能相機行事。

 想把安靜還給課堂,語文教學就不應淪為應試題目的演練場。雖然安靜做題,能夠提高成績,但是長此以往,學生對學習將感到厭倦。然而,面對中考、高考壓力,不少課堂偏向應試教育。在濰坊實驗學校的課堂,老師對知識點的落實很到位,問題思維邏輯也很嚴密。學生可以在整體感知中初構,在思考探究中建構,在整合拓展中重構。但是個別課堂似乎偏向講題形式,放在畢業班,這可以理解,但起始年級也是照樣操作,課堂難免走向沉悶、低效。若是嘗試情境式、任務式或探究式教學,學生將會有深刻的體驗而樂於求知。

 總而言之,教育就如農民種植莊稼,教師需要學會耐心等待,而非拔苗助長。每位學生天分不同,能力有強有弱,成長有快有慢。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養料,從扶到放,讓學生遵照生命的節奏,更好地吸收陽光、雨露。把安靜還給課堂,這就需要我們修煉內功,追求本真、樸實,讓課堂真正成為一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