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預防深靜脈血栓新思路 托拉

 長途旅行時久坐不動會有深靜脈血栓風險,冬眠的熊為什麼一睡幾個月卻沒有這種困擾?一個歐洲科研團隊通過對野生棕熊的研究發現,冬眠期間棕熊體內一種促進凝血的蛋白質水平會下降。

 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該蛋白質名為「熱休克蛋白47」,簡稱HSP47,身體長期不動時會下調其產量,抑制血栓形成。他們發現這種保護機制在棕熊、人類、小鼠和豬體內都存在,說明它可能是哺乳動物共有的。

 深靜脈血栓是在身體內部靜脈中出現的血凝塊,嚴重時血栓會脫落並移動到肺部,阻塞血流形成肺栓塞,危及生命。由於疾病、外傷等原因突然處於活動受限狀態的患者容易產生深靜脈血栓,利用HSP47相關機制進行干預,有望降低血栓發生率和死亡風險。

 德國慕尼黑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與北歐同行合作,對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十三頭野生棕熊進行跟蹤調查,分別在冬眠期間和夏季活躍期間取血樣分析,發現冬眠時棕熊血液裡的HSP47水平明顯較低。該蛋白質會促使凝血酶與血小板結合,並激活免疫細胞,促使其產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後者是一種網狀結構,對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

 研究還發現,長期臥床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與普通人相當,這是因為身體相應下調了HSP47產量,使活動受限初期出現的血栓性靜脈炎趨勢得以逆轉。分析顯示,因脊髓受傷而長期活動受限的患者體內該蛋白質較少,健康志願者在臥床二十七天後該蛋白質水平也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