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在中國東北最高點守望風雪的人 王昊飛 張博宇

 距離新的一年還有五天,五十二歲的矯祥肇已經打點好行裝,準備在二零二二年最後一次上「天池」。

 矯祥肇是長白山天池氣象站的站長。海拔二千六百二十米的天池氣象站,是中國的國家基本氣象站,距離長白山天池直線距離僅有一百五十米。

 他的工作看似簡單,與同事們每週上山一次,檢修設備,補錄數據,清理安全隱患。而困難的是,這一切經常要在戶外近十級的大風下進行。

 長白山頂年平均氣溫零下七點三攝氏度,堪稱「中國極寒之地」之一;八級以上大風日數二百八十多天,為全國最多;年降水量一千三百三十三毫米,為秦嶺淮河以北之最……天池氣象站就位於這個中國東北地區的最高點,記錄著這裡的天氣變化。

 一九九九年加入天池氣象站的矯祥肇,早已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環境。「氣象工作者就是一群為了採集氣象數據要跟風雪走的人。」他說。

 冬至過後,長白山頂狂風呼嘯依舊。借助霜雪,風留下更清晰的形狀——三米多高的氣象塔上,蓋滿了差不多一掌厚的寒霜,被風颳出了刀劈斧鑿似的橫向溝壑。

 有時測風的儀器被凍住了,矯祥肇和同事們就要將梯子從積霜中鑿出來,再爬到塔頂去清理儀器上面的凍霜。「我們如今的工作環境與老一輩氣象人相比,已經改善太多了。」矯祥肇說。

 新中國成立後,長白山地區為完善氣象數據,為氣候變化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提供參考,要進行持續三十年的氣候數據積累。一九五八年,天池氣象站應運而生。

 二零二二年六十二歲的退休老站長劉繼德回憶,一九八零年他到天池氣象站工作的時候,還需要全年安排人在山頂值守,一個人至少要值守半年。「每天八次觀測,六次發報,一分鐘都不能耽擱。」他說。

 長白山脈是歐亞大陸東緣的最高山系,天氣瞬息萬變。為了完成每天的觀測任務,氣象工作者們練就了一身應對惡劣氣候的本領:山上風強,就在腰間捆上粗麻繩,頂著狂風斜著身子走到觀測場,記錄完數據,再示意同事把自己拽回去;冬天雪大,有時一下就是幾米厚,時常把房子埋沒,出屋就要掏雪洞、挖雪道,側風儀經常會被碗口粗的雪凇凝結,風向標不能轉動,觀測員就得爬上風向桿,用鐵棒將雪凇敲掉,保證順利觀測。

 大家最擔憂的是雷電天氣。山頂的電閃雷鳴彷彿觸手可及,觀測塔常被雷擊得塔身通紅,大伙切斷了所有電源,還是會擔心站裡的發報機被雷電損壞,有時也會被竄進屋子的球形閃電嚇得不敢動彈。

 幾十年下來,一串串寶貴的氣象數據記錄了長白山的氣象變化。儘管早已完成了三十年氣象數據積累的任務,但天池氣象站可靠的氣象觀測仍在為長白山的生態保護、旅遊發展提供著氣象支持。

 如今的天池氣象站,人工觀測設備逐漸被自動化觀測替代,有專屬的網絡實時上傳數據。氣象站本身也建成了一座「山」字形的堅固建築。外層是無縫焊接的銹面鋼板,可以有效抵禦雨雪、雷電;三層鋼化玻璃做成的窗戶再也不怕被狂風裹挾的石子擊穿。

 工作人員也不必再常年堅守在山上,除了六月到九月以外,其餘時間只要每週上山一次,做好設備的維護和隱患排查即可。如今,矯祥肇的同事已經是兩名「九零後」青年——吳鳴遠和張文博,都是二十五六歲,同樣熱愛這份氣象工作。

 隨著上一輪積雪清理完畢,矯祥肇和同事們踏上了二零二二年最後一次上山的路,他們將在長白山頂,迎接二零二三年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