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豆撈  吃貨

糯米粉糰搓成小球,煮熟後瀝乾,沾上花生碎與砂糖,家人們手中各自執筷,讓糯米糰翻滾幾圈後再逐一撈起,名為豆撈的點心便可上桌。家鄉的習俗,大年初一每家每戶都會做豆撈奉神,既寓意一團和氣,又取其諧音「有撈有撈」。父母憶述童年時的豆撈都是沾花生粉的,而在我記憶中的卻都是餅乾的味道。

離開鄕村來到城市,不只生活方式有變,豆撈的做法也跟着有所調整。比起炒得噴香的花生碎,超市裏打折出售的餅乾更容易買得到,壓上玻璃瓶,隔着包裝袋就能研碎,連砂糖也省了。於是在我嘗過的改良版豆撈裏,有沾牛油曲奇的,沾核桃酥的,沾杏仁餅的,當中效果最好的非椰圈餅乾莫屬,不但省糖,連椰絲也省了,因此後來置辦年貨時,總少不了要帶上一包椰圈。

關於家裏頭食物的印象都是潛移默化的,太熟悉了,要改變也不容易,想想父母當初也是。在旅行途中曾看過寫有澳門豆撈的招牌,我好奇走近一看,原來是間海鮮火鍋店。各種名為豆撈的食物大概也有各自的故事,翻查資料,才發現家鄉沾花生粉的豆撈,其實也有人沾豆粉的,如此一來,似乎就更能理解豆撈這名字;可豆撈就是豆撈,不管糯米糰身上沾了甚麼,在甚麼地方打滾,裏頭還是有些東西不會改變,譬如對好收成的盼望,譬如讓家人富足溫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