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小時》(127 Hours,2010)改編自美國登山家艾倫·洛斯頓的自傳,講述他在猶他州攀登大峽谷時發生意外,右手前臂被巨石壓住而動彈不得,逼不得已用一把低品質多功能工具刀斷臂求生。該片跟《劫後重生》(Cast Away,2000)和《引力邊緣》(Gravity,2013)相似,透過死裏求生的奇異旅程,思索存在主義。導演丹尼·波爾運用緊張刺激的配樂、快速利落的剪接、令人目不暇給的分割畫面和透視主角內心世界的超現實鏡頭語言,展現他處理高度風格化表現方式的能力,讓成名作《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1996)的青春脈動得以復甦。
主人公艾倫·洛斯頓(占士‧法蘭高飾)的角色形塑尤其是心靈成長方面,跟《迷幻列車》的馬克·懶登(伊雲·麥格高飾)有何異同,關乎導演怎樣呈現二人的意識空間及其身處的外部環境。艾倫遇險被困之時,一位好友對他說:「這石超大,它怎會在這裏?」此幕是幻覺似的回憶,還是回憶似的幻覺,見仁見智;直到他有所領悟時所言:「我發覺,原來這一切,早有伏線,是我自作自受,我自討的。這大石,在這裏等了我一世,它一生遠自百億萬年前,還是太空流星的,它怎會在這裏?一部分它已等着降落在這裏,正正是這裏,由我一出生開始,我已逐步接近它,我每次呼吸、每個動作,都似是為了牽引我到這峽谷石縫」,算不算是一種似曾相識的形而上表述?
姑勿論這個有關絕境求生的文本是否涉及存在主義、生存主義或者宿命論,歸根結底,它在提供哲學思辨的機會。值得引申思考的是,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向死而生」的概念,如同「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利用死亡來激發潛在的生命活力。難怪艾倫面對死亡威脅時,叮囑自己要「控制情緒,不要失控」,終究明白到生命和至親皆無法取代。同樣值得深思的是,《127小時》提及經典西部片《神鎗手與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究竟意欲何為?而具有反英雄性質的超級英雄電影《死侍:不死現身》(Deadpool,2016)則戲謔《127小時》,三部影片似乎存有某種耐人尋味的心理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