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台灣民眾登陸尋根

 【中新社廈門六月十五日電】(記者林春茵)「我想過尋根,但非常不容易。」台灣高雄女子張蜀慧說,「我也害怕,不敢一個人來大陸。」

 張蜀慧有個姐姐叫張蜀芬,姐妹倆名字裡都有「蜀」字,因為父親是從四川萬源去台灣的一名國民黨老兵。母親比父親小二十八歲,不識字,除了保存丈夫一張薄薄的履歷表,對大陸一無所知。張蜀慧對四川的想像,也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年代。

 儘管早就體會到父親寄寓於兒女姓名中的懷鄉之情,但真正鼓勵張蜀慧踏上尋根之路的,是近年台灣越來越多「陸配」,以及弟弟親往大陸創業。「他們都告訴我,大陸發展很快,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在十五日於廈門舉行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現場,張蜀慧十六歲的女兒丁予柔作為台灣選手參賽,母女都是第一次「登陸」。

 在丁予柔眼裡,陝西西安曾叫「京兆」,廈門陳氏祠堂的木雕有百年歷史,「大陸真是很酷」。而張蜀慧也訝然發現,廈門樓房很高,人很熱情,「和台北沒有兩樣」。她們還決定去四川,「看看血緣開始的地方。」

 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吸引兩岸二十五所學校十六支隊伍參賽,台灣嘉賓達一百八十八人。廈門市政協副主席陳昌生說,該活動已連續四年納入海峽論壇,規模越來越大,吸引越來越多台灣青年參加。

 「姓氏源流是久遠的歷史。」廿一歲的台灣文藻外語大學學生康雅淳決定來大陸求職。她對中新社記者說,大陸歡迎台灣幼教機構踴躍西進,也為外語畢業生帶來就業機會,「家人都支持我到大陸來。」

 正著手備考大陸律師證照的台灣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崔鈞甯笑稱,祖父從山東來,過年必包餃子,令她從小喜歡美食。她期待在廈門落腳,「因為中山路的蚵仔煎和台灣味道一樣。」

 他們向記者坦承,祖父輩的家族個性催動他們回到大陸尋求發展機會;大陸惠及台胞舉措頻出,釋放的善意也令他們願意放手一搏。

 台灣義守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學生李偉恩正在了解開放對台行醫資格採信的大陸城市,「爺爺是從山東到台灣的老兵,在台灣從一無所有到養護全家,堅毅、愛拼,他鼓勵我去更大的地方看看。」

 姓氏源流裡的中華文化,消弭了對大陸的陌生感。「乜」音同「聶」,「黑」要念「賀」音,台灣的孩子因為攢了一肚子冷知識歡樂不已;而發現大陸的教授來自湖北荊州時,台灣的領隊教師也笑了,「哎,我們終於遇到了『大意失荊州』的荊州哎」。

 在中華姓氏文化研究學者看來,「尋根是很有趣的,有故事,有靈魂。」

 由海峽交流文化中心主編的《廈門與台灣姓氏文化》一書在本屆海峽論壇上首發。編撰者許初水說,小一輩台灣人原鄉情結可能會淡泊,但假如他們想要為自己這代「少年台灣」尋根,姓氏文化可以提供佐證。

 「台灣從哪裡來,這是價值本位所在,若沒有根,成就不過是漂浮之萍。」台灣參賽指導老師胡秀萍說,「尋根」令台灣人在時代和科技洗禮中站得更穩,格局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