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醫院)「飲食失調」你要知

 社會媒體渲染「瘦就是美」,令不少青少年渴望得到最瘦的身段。飲食失調症常發生於青少年時期,是情緒、人際關係、以及精神上的問題。受影響的並不只是患者本人,患者的家人所受的精神困擾和對他們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亦不容忽視。

 飲食失調可分為以下三類:

 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及其他未注名的飲食失調病患(EDNOS)。

 1.神經性厭食症

 這類型厭食症患者會有以下情況:

 體重低於正常標準,且通常因為限制進食而持續下降;

 或會過度運動,以消耗認為要去掉的熱量;

 通常被食物盤踞腦中,常充斥著進食和熱量的念頭;

 經常受到身體形象的困擾,覺得自己過胖,即使已很纖瘦,仍可能有此想法;

 女性月經中斷最少三個周期,男性則是喪失性能力及興趣。

 2.神經性暴食症

 這種飲食失調病患的主要特色,是經常暴食,狼吞虎嚥地大量進食,且通常是躲起來進食。暴食時會感到失控或精神恍惚,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似的。然後設法抵銷或防止體重增加,為免多餘的食物導致體重上升,清理方法包括扣喉引吐和過度運動。

 無論患上厭食症或暴食症,如果沒有接受適時的診治,患者都可能因體重過輕或使用不當的補償性行為而導致嚴重的身體併發症,如電解質不平衡、器官萎縮、心跳減慢和血壓降低等。

 厭食症及暴食症只是進食及營養的問題?

 很多人一聽到厭食或暴食,便會聯想到這只是進食的問題,那麼照著營養師的餐單去糾正或強迫患者進食,便能把問題解決。然而,這正是一般人對此病的誤解!事實上,厭食及暴食是一種複雜的問題,不只是進食的問題,往往是患者本身的情緒、成長及人際關係的問題;而且食物本身亦包含了很多定義,吃與不吃亦同時可能是在傳遞著某些訊息,或表達著某一種感覺;或代表著一些心理的鬥爭。因此若單單住院,家人責罵或施壓,或只輔以簡單的營養規條,對於患者的幫助是很有限的。

 飲食失調症不是一朝一夕的疾病,作為家長,當然可從中多作觀察,如子女的體重是否急劇下跌或大起大落,子女的進食習慣有否改變,會否不願出外吃飯或常用借口缺席飯桌,有否發現家中的食物會被掃清光,又或者飯後子女會否常往洗手間耗上一段長時間,洗手間內有一陣嘔吐的味道,垃圾桶內有沒否發現一些減肥藥或瀉藥的包裝紙,又或者子女的情緒會否變得很不穩定等等。當然亦應與子女多作溝通,瞭解及幫助他們去面對及解決其所遇到的問題,從而作出支持,從根本性的作出預防措施。◇

 科大醫院 特約營養師 陳麗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