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話題)世界最大調水工程10年使1.85億人受益 鵬翔 劉詩平

 小船像剪刀一樣裁開碧綠綢緞似的水面,一群骨頂雞受驚鑽進枯黃的蘆葦蕩裡。70歲的李小卯瞇起眼睛、扶穩船舵,看到這陌生又熟悉的場景,彷彿回到了年輕時候——荷塘葦海的勝景又回來了。

 李小卯所在的雄安新區趙北口鎮李莊子村,位於「華北明珠」白洋淀腹地。上承九河、下注渤海,作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對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地處華北地下漏斗區,白洋淀曾數次經歷嚴重缺水,水面日益萎縮。「一度面臨『乾淀』危機,世世代代靠水吃水的村民只能外出務工。」李小卯說。

 改變,來自一項超級工程——南水北調工程。

 人多水少、北缺南豐,是中國基本水情。缺水「喊渴」長期困擾著北方的發展。

 為緩解這一狀況,南水北調工程被提上日程。經過半個世紀研究論證、決策和科學實施,2014年12月,總長2899公里的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其中,東線從揚州出發,經13級泵站提水,北至天津,東抵膠東半島;中線從丹江口水庫引水,1432公里全程自流,流經豫冀,直抵京津,多項建設技術為世界首創。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橫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深刻改變了中國北方地區。

 通過水源置換補水,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連年回升,初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數據顯示,中線一期工程通過汛期洪水資源化利用,助力北方50多條河流生態復甦,華北地區乾涸的洼、淀、河、渠、濕地重現生機。

 2017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補水,累計補水量超過8億立方米。曾經縮小至不到200平方公里的水面,如今恢復到了近300平方公里。水位升高了,鳥類也回來了,數據顯示,目前白洋淀記錄到的野生鳥類已達286種。

 復甦河湖生態環境只是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中的一項。這個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同樣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累計調水超767億立方米,為沿線45座大中城市、1.85億人提供穩定優質水源。

 南水,已從原來規劃的補充水源,躍升為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多個城市的主力水源。

 發揮水資源戰略配置作用,暢通南北經濟循環,南水北調工程在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司長李勇介紹,按照2023年萬元GDP用水46.9立方米計算,南水北調工程累計超過765億立方米的調水量相當於支撐了北方地區超過16萬億元GDP的增長。

 眼下正是候鳥遷徙季,良好的生態讓白洋淀成為鳥類遷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觀鳥休閒的遊客紛至沓來。憑藉每年觀光產業收入3萬元,李小卯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但重新操弄起船的他不滿足於此,正籌劃著來年提升服務,打造個人品牌。

 船行水上,水鳥不時飛掠而過。數十公里外,千年大計雄安新區塔吊林立,正拔節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