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好消息振奮人心——
2024年11月28日上午,在新疆于田縣,隨著最後寬50米、長100米沙地栽上胡楊、梭梭、紅柳等固沙苗木,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經過多年治沙,到2023年底,中國在環沙漠邊緣構築起一道綠色阻沙防護帶,但剩餘的空白區域集中在沙漠南部風沙危害最深、條件最惡劣的區域。」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說,此次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不僅將發揮生態功能、強化當地生態屏障,也將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鑒路徑。
中國最大沙漠實現生態屏障全面鎖邊「合龍」,是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的一個生動縮影。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生態問題,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257.3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6.81%;沙化土地面積168.78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7.58%。
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及「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防沙治沙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中國出台了關於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意見,構建起以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濕地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黃河保護法等法律為基礎的防沙治沙法治體系,13個沙化重點省區出台防沙治沙條例或實施辦法。
通過組織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等一批重點工程,科學保護沙化土地5.38億畝,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億畝,「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綠線」向西移動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區春季嚴重沙塵天氣次數明顯減少。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強調「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提出「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
各地各部門聞令而動,共同加快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國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黃采藝說,2024年「三北」工程區累計下達中央投資320億元,推進實施重點項目287個,完成各項建設任務5700萬畝。「三北」工程攻堅戰實現良好開局,沙區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堅持科技治沙,直接關係到荒漠化治理成效。
中國強化科技創新,科技治沙水平不斷提升。堅持以水定綠,選用推廣耐乾旱、耐瘠薄、抗風沙的樹種草種,科學配置林草植被。科學推廣寧夏中衛沙坡頭、甘肅民勤、內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河北塞罕壩等治理模式。加快防沙治沙機械化、智能化發展,壓沙固沙機械、灌木平茬機械、無人機飛播等得到廣泛應用。
近年來,中國堅持治沙和致富相結合,推動沙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各地利用沙區獨特資源,適度發展中藥材、優質牧草、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黃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綠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產基地,年產乾鮮果品4800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25%,重點地區林果收入佔農民純收入一半以上。
據統計,中國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淨減少6500萬畝,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不僅加快荒漠化治理,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荒漠化防治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中國自1994年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來,認真履行公約責任義務,制定國家履約行動方案,積極參與全球荒漠化治理。公約秘書處兩次授予中國「防治荒漠化傑出貢獻獎」,稱讚「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