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科為本的跨學科學習特徵  羅宇順 文瑞芳

 學科為本的跨學科學習(Disciplinary-Based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是一種基於特定學科框架,通過整合和應用相關學科知識和方法,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複雜問題。學習不僅關注單一學科的深度理解,還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和綜合應用。以下將探討這種方式主要的四個特徵。

 一、以學科為核心

 學習的核心在於不脫離原有學科的基礎,而是通過對學科知識、方法、態度和價值的深入理解,將這種理解延伸到其他學科中。這意味著學生首先需要在某一學科內建立扎實的知識基礎,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跨學科的擴展和應用。例如,在研究氣候變化的主題時,學生需要首先掌握氣象學的基本原理,然後結合其他學科,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知識,之後再進行綜合分析。

 二、學科關聯整合

 學習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關聯和整合,通過有意義的知識組織和融合,學生能夠打破學科界限,形成跨學科的思維模式。整合過程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複雜問題的多維性,還能培養他們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一個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專案中,學生需要整合環境科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知識,以構建全面的解決方案。

 三、利用真實情境實現高階拓展

 學生通過在真實情境或任務中的探索,能夠實現深度理解和創造性聯結,從而超越憶記和簡單理解的低階學習目標,指向應用、分析和綜合等高階目標。例如,在一個城市規劃專案中,學生可能需要實際調研一個社區的現狀,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他們不僅學會了知識應用,還提升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四、強調合作和實踐

 學習通常以小組形式進行,強調合作與實踐,在小組合作中,學生通過溝通與交流、同儕培訓和領導力等活動,培養了核心素養中的關鍵內容。合作式學習不僅能夠促進知識的共用和碰撞,還能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習能力和研究水準。

 學科為本的跨學科學習是一種創新且富有創意性的教育模式,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然而,在不同的現實教學環境中,實施上也面臨諸多挑戰,需要教育同工、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不妨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多元化的評估方法和有效的應對策略三方面思考,嘗試找出解決辦法或可行方案,然後善用教學方法,相信定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