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五帝本紀》中有一段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是中國歷史上炎帝和黃帝在阪泉開展爭奪中原的一場大戰,戰爭打得很激烈也很殘酷,《新書‧益壤》稱當時的戰場是「流血漂杵」,雖有誇大之處,但可以說明當時這場戰爭進行的確實很激烈。在這場戰爭中,黃帝居然能驅使熊、羆等猛獸參加戰鬥,為這次戰爭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這些猛獸實際就是當時一些部落的圖騰崇拜,不同的部落以各自鮮明的族標跟隨著黃帝參加戰鬥。阪泉之戰以黃帝的勝利而告終,它導致了炎、黃兩大部族的融合,華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並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分。而黃帝族則是以龍為族標的部落。所以,後來龍就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阪泉之戰」的神話實際是對當時炎、黃兩個部落大戰歷史事件的記錄和解釋。
數字是人類最初從動物界分離出來而成為人的重要標誌之一。數字的出現使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聰明,並為進一步開發智慧奠定了基礎。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家菲洛勞斯曾說過一段著名的話:「龐大、萬能和完美無缺是數字的力量所在,它是人類生活的開始和主宰者,是一切事物的參與者。沒有數字,一切都是混亂和黑暗的。」因此,遠古時期的人類一開始就非常崇拜數字,這是世界上各個民族在文化啟蒙之初的共同特徵。中國古代先民對數字的崇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表現了遠古時期的先民所具有的天文、地理、人倫、哲學、藝術、原始宗教、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我們從宋人對上古圖書「河圖」「洛書」的圖式理解,便不難理解這一點。
中國古代先民的數字崇拜,主要表現在對一至十這十個基本數字的崇拜,以及對十以後的由基本數字生發出來的一些數字的崇拜。十以後的某些數字如由二、二、三相乘產生的十二,由二、三、四相乘產生的二十四,四七產生的二十八,六六產生的三十六,七七產生的四十九,八八產生的六十四,九九產生的八十一,由十產生的百、千、萬等。在古代中國人的文化觀念中,一至十這十個基本數字都不單只是數學意義的數字,它們還具有美學意義、祥瑞意義、世界觀及宇宙觀意義等,每個基本數字都是完美數、吉利數、理想數、大智慧數,細說起來都含有義意。
千百年來,人們總是把「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以及《周易》聯繫在一起,朱熹更是把「河圖」「洛書」置於易學著作卷首,大加推崇。中國古代的學者大多認為是伏羲是受「河圖」啟發而創立八卦,《周易》又源於伏羲的八卦。那麼八卦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