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是一種樂器,以金屬製成,在我國常被用到,當然在外國的樂隊編制當中,也有用到鐘號或是編鐘等等,但和我國相比,其使用率是大有不同了,因為在我國,鐘除了是一種樂器之外,更廣泛地應用在教儀規方面,這比西歐的鐘樓歷史,是早了很多很多的時間了。
我國最著名的一首古詩《楓橋夜泊》,出自唐代詩人張繼之手,裡面有「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距今差不多有一千五百年之久,那時西歐的宗教鐘聲才是剛剛起步,在我國可說已是深遠流長了,若在看看我們的國寶級樂器,曾侯乙編鐘的歷史,則更令我們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了。
一九七八年,在湖北省出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型樂器編鐘,據考證已是公元前五世紀的傑作,其規模之大,鐘的數量之多,音律之精確,音域之寬廣,環顧全世界其他所謂的文明古國,皆是無出其右,這架編鐘保存得極為良好,給考古學家一個珍貴的研究機會,專家們越是研究,越是驚嘆差不多三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想像不到那個年代,無論是在冶金、計算、鑄造、調測等各項技術方面,都已達到這樣一個高的水平,因為在西方,可能尚在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的生活之中呢。
曾侯乙編鐘的完整出土,除了展示古代的樂器製作工藝之外,上面還刻有很多銘文,記述了音調創作時的法則和規律,這些理論基礎,尤其出眾,顯示出古代曲調的創作過程的各種數據,反映出當時計算技術的確是無比先進的,根據這座編鐘結構而寫出來的曲調,大氣磅礡莊嚴,符合現代的音響法則,令人驚嘆。
這座編鐘在當年已在普遍使用,無論是在大型集會、祭祀、節慶、禮儀等等各方面皆能用上,這種完美的樂器,更是為後來的宗教所喜用,之前提到的詩中有寒山寺,就有鐘樓和鼓樓之設,所謂暮鼓晨鐘,法人深省是也,澳門的宗教界,近二年也在元旦鳴鐘祈福,透過沉厚的鐘聲,為世間帶來幸福和平,風調雨順及國泰民安,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化城市,以往我們常聽到教堂的鐘聲,現在社會進步轉型,寺院也多了在節慶日鐘鳴鐘,為小城帶來更多的吉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