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殺意念與預防  心晴

 提起自殺,很多人聞聲色變,也不敢談論。其實,談論自殺並不會導致自殺,反而好好了解自殺、自殺成因及支援措施,才能更好地幫助有自殺意圖者走出困境,提供支援和挽救生命。

 臨近香港地區本學年開學僅半個月就錄得三宗學童自殺個案,以及根據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監測結果顯示,本澳二0二四年首季錄得共二十二宗自殺死亡個案,年齡介乎十七至七十五歲,社會再一次敲響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警鐘,也預示著加強識別有「自殺風險」的人、了解自殺成因、以及為有需要者提供適切的幫助或引導他們尋求專業的服務,對他們得以走出痛苦、重拾生命的希望十分重要。

 甚麼是自殺?自殺是了結自己生命的極端行為,是一連串心理歷程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自殺並非無跡可尋。人們大多關注自殺的方式和對象,但卻往往忽略了不同類型的自殺意念。事實上,自殺意圖者自殺前往往會留下一些前兆和經歷一些心理變化,如從受到挫折,然後自責,變得敏感,繼而感到無望,最後選擇行動等,在這過程中,自殺意圖者還會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傳達想結束生命的信息,特別是想傳達給他生命中有意義的特定人士,因此,自殺並非無跡可尋,有些自殺行為其實是一種情緒表達。

 儘管我們每個人面對的壓力和情緒問題都不相同,但可以肯定,預防工作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首當其衝的是要學會辨別情緒及調節情緒,當極端情緒出現時,我們更需要懂得調節當下的情緒及知道如何關心自己。然而,似乎從未有人教會我們怎樣與情緒共處,只是叫我們「唔好嬲,唔准喊,小事來的……」。為此,筆者認為從小學會自我覺察及情緒管理很重要,而不要等到情緒崩潰想走極端路線時才做介入,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

 目前社會提及更多的是「應急機制」,比起「應急機制」,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及社會更加需要建立一套相較完善的「預防機制」,以防患於未然。例如:一、提高對自殺特徵的敏感度和辨識度,特區政府可多為居民,尤其是家長、教育工作者以及相關工作人士提供以講座、工作坊、培訓課程等不同形式的知識培訓,讓社會大眾對有「自殺風險」的人的言行特徵有一定的辨別基礎和警惕;二、加大支援力度,包括人力支援和經濟支援。按比例適當增加駐校社工及心輔人員數量,以確保在校學生得到全面、適切的輔導資源;三、宣傳要廣泛湊效。包括社區環境應在顯眼地方多佈置正向樂觀的宣傳標語、多舉辦具有積極意義的社區活動、以及多設計一些舒緩壓力、求助傾訴、危機諮詢的聊天平台等。

 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出現這些跡象或正在經歷自殺意念,請尋求幫助。只有大家共同努力,關注並幫助有自殺風險的人,我們才能共同預防這些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