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作協組織、文學期刊、出版社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基於目前網絡社群的生態,可能文學組織機構,都得從發掘作家個性,截取作品精華,根據各平台屬性拆件分發等方式做起,這樣才能走近讀者,實現「破圈」,但這資源的投入可能還得更大,製作和傳播技術上也得跟上時代步伐。代價之大,大多數文學團隊都沒有這種人力物力,總體而言就是只能量力而為,畢竟出不出圈是文學創作之後的事,我認為還是以鼓勵作家寫下、留下作品作為第一要務。要相信哪怕今天這些作家作品不為人知,但說不定以後隨着時代變化,他們自會有不同的命運。青創會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張宏森就說,作家不要「急於一時」,在名與利面前,要有樸素的精神,在社會上展現更健康的形象。
要急,讓我們做文學傳播的人來急吧,畢竟好作品總想讓更多人看到、讀到。這次參與青創會,我個人的願望是能有機會從實現佳作共享開始,把一些優秀的澳門青年作家作品,介紹給國內的重點期刊,或者形成一個交流和互相推薦的恆常渠道,讓澳門的佳作可以更快速、更好地在全國流通。技術上,國內外文學作家作品的宣傳推廣,大抵上技法也是這樣。有些作家作品因為文化差異,能夠在外地能吸引更多讀者,異地宣傳,「出口」轉內銷的文學傳播,這也是常有的事。
當然,幫助本地作家尋找更多發表的渠道和空間,對於一個地區性期刊編輯而言,內心是矛盾的。開心,是看到自己刊物的作者能找到新天地,有了新發展,而且看到他們能持續有佳作發表。難過,則可能是優質稿源又要變少了。我主要是覺得,當期刊內容的「閱讀」方式正在改變,作家創作和作品的利用,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紙本刊物此單一產品時,當意識到文學刊物銷售不像往日,那麼佳作共享的方式,似乎可以解決不少問題,引起更多的聲音,它既可以增加地區刊物和重點刊物的互動,亦有助觸及更多受眾,使文學改編和內容衍生有更多機會發生,問題只是看如何處理好版權以及它與文學選刊之間的關係而已。
這是我想到的一些有助盤活文學氣氛,增加讀者對作家、對期刊、對出版物關注的方式,轉化自現今流行的跨界、聯乘文化。一些淺見,希望各位讀者朋友不吝糾正,繼續討論,一起為文學的發展和傳承共謀良方。(2024全國青年作家會議記‧之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