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童弟周曾說過:「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所以,學問藏在興趣裡。
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王亞南熱愛學習,心有大志,因此為了增加學習的時間,把床做成了「三角床」,當翻身時床會傾斜,這樣人就醒了,可以繼續學習。你看王亞南,為了自己的目標廢寢忘食。再看達爾文,因為喜歡觀察昆蟲,所以連續不斷地研究昆蟲,最後寫成了「進化論」,這一成就彷彿在世界的發展道路上放了個「加速器」。這些前輩們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堅持不懈地學習和研究。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啊!只有對某樣事物有了興趣,才會有動力去挖掘它。
興趣是好奇心的源泉。就如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的「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起源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一樣,一切的探索與求知都源於好奇心。就像國家地質部長李四光,他年輕時著迷於觀察家鄉的石頭,偶然間他發現家鄉居然有巨石,因為好奇心,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研究石頭,後來他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季冰川的存在。興趣如雕刻,興趣也一樣,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細心尋找,並且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興趣。黑格爾有句名言說的就是尋找興趣,「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找興趣如選劍一樣,適合自己的興趣就能像使用寶劍一般大殺四方,而不適合自己的興趣就會如使用不趁手的劍,百害無益。
興趣是成功的基石。惠特尼對音樂領域有極強興趣,也曾風靡一時,可他因為沒有對音樂事業的規劃,沒有目標,最後放棄了音樂,沒有興趣的她最後的生活不盡人意。她的經歷恰恰應證了張載說過的「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茶聖陸羽生在廟裡,但卻不願誦經讀曲,不過他對茶藝有興趣,就算遭到了長輩的反對他也沒有放棄研究茶藝,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寫成了《茶經》,將茶文化名揚中外。這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經歷恰恰說明了興趣是成功的基石,如果能為了自己的興趣付出努力,那離成功就不遠了。
興趣裡有很多學問。就像我在小學的時候,發現自己對中國文學領域有興趣,在學習這類領域的知識時,我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反而會有許多自己的想法,並且第一次有了深入研究知識的慾望。經過幾年的學習,我也逐漸發掘出自己在中文方面的天賦,並且慢慢有了未來的方向。
學問藏在興趣裡。興趣簡單的兩個字卻蘊含著深厚的內心,尋找它需要認真觀察發現,培養它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不過它也是學習的動力、好奇心的源泉,更是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