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我國大力推進託育服務多元發展  田曉航 李恆

 「幼有善育」關乎萬家幸福,更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在迎日舉行的「二0二四世界人口日」宣傳活動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將從政策層面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大力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家庭小型化趨勢愈加明顯,代際之間照料能力減弱,越來越多家庭需要高質量的託育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中國現有約三千萬名三歲以下嬰幼兒,超過三成的嬰幼兒家庭有入託需求。

 實施重大專項支持一批託育綜合服務中心、公辦託育機構和普惠託位建設;將三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費用納入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並提高扣除標準;實施中央財政支持普惠託育服務發展示範項目……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出台系列政策,努力加大託育服務供給,減輕家庭育兒負擔。

 同時,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初步形成社區辦託、單位辦託、幼兒園辦託、家庭託育點等多元供給模式。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政府投入專項資金建設社區託育服務點,獨立實體、社區嵌入、委託管理等五類託育模式並行發展,全市每千人口託位數已達四點六個。

 如今,「送託難」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國家衛生健康委今年二月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國提供託育服務的機構已近十萬個,託位約四百八十萬個。

 託得起,還要託得好。

 因此,針對「放心託育,方便可及」的群眾訴求,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支持社區和用人單位建設託育服務設施,通過公建民營等方式,為群眾提供「身邊的託育」。

 上海在街鎮開設社區「寶寶屋」,提供臨時託、計時託等託育服務;山東濟南創立託育城市品牌「泉心託」,探索「小區內、家門口」可見可及的家庭託育模式……多地在社區託育、家庭託育點上下功夫,推動形成五分鐘、十分鐘託育服務圈。

 城市家庭規模縮小,雙職工家庭育兒壓力大;全託費用偏高,臨時性託育需求日益增加……面對育兒痛點,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依託基層社區的「向日葵親子小屋」服務陣地,充分發揮親子服務輔導員力量,普及家庭互助照護模式。

 其中,廣東探索出「共享家長‧鄰里互助」的臨時託模式,受到年輕父母歡迎。針對臨時託需求大但供給不足的實際,當地計生協通過線上平台讓富有餘力、感情相熟的家長接單互助,並提供積分兌換鼓勵;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實時監控託管情況,送託家長也感到安心。

 下半年,中國計生協將依託全國近四千個「向日葵親子小屋」,推廣「共享家長‧鄰里互助」臨時托服務模式,還將部署新建八十個「向日葵親子小屋」、十三個優生優育指導中心、二十個家庭健康服務中心,進一步引領帶動各地建設親子活動服務陣地,普及科學育兒理念,提高家庭科學育兒能力。

 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副司長楊金瑞表示,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繼續大力發展普惠託育服務,增加託位供給,提高服務質量,完善託育人才培養體系,促進託育服務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