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曲)向誰傾訴 吳芝
近期有社會服務團體發表了一項有關本澳中學生情緒研究的調查結果,提到學生焦慮情況較多。
研究發現受訪學生遇到壓力時,主要的傾訴對象大部分會找「朋友」,而選「父母」和「同學」則低於「朋友」一半的比例。選擇向「寵物」和「玩偶」傾訴的學生,也較「老師」及「輔導員」多。團體在前線服務中,有青少年亦表示「朋友才真正明白自己」,比較少和老師及輔導員分享,因覺得「搞大件事」。這調查結果可是數十年不變,完全沒有驚喜,我們也知道,家庭和學校均不停希望教好自己的孩子和學生,那究竟圍牆堵在哪?
一次在公園,有幾個初中生來回找東西,其中一個第三次來到我坐的地方,低聲問有沒有見到他的外套,眼神帶憂慮。遍尋不獲肯定失了。一問原來是個已經多次玩失外套的粗心人,被媽咪「很惡」地警告再失便不許回家。他幾個同學教他講大話向媽咪解釋,甚至想到離家出走有甚麼地方可以容身!我告訴他媽咪最愛自己的兒女,老實回家認錯,幫媽咪按摩肩膀兼洗一個月碗,以後把外套放入書包才玩便沒事了。不僅學生,大人同樣會因為壓力產生焦慮,表現在情緒上有時在所難免,但提醒自己要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