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路過紅谷灘的一條美食街,見林林總總的攤點裏,有兩個相距不遠的攤位,都掛出「蚵仔煎」招牌。我大喜過望,終於不用整日懷念深圳的蚵仔煎了。
這兩個蚵仔煎攤,都設在室外。而且,它們沒有固定的位置,是依賴小推車的流動攤點。招牌穩穩當當地掛在小推車上方。車上擺放有小巧的鐵板燒爐子,幾個裝有各色食材的小罐和塑膠瓶,以及必不可少的小鏟子。靠近行人的那側,還放着幾個不鏽鋼小碗,裏邊盛有辣椒醬、胡蘿蔔乾等調味料,還附帶小勺,分明是給顧客自行取用的。
路過其中一個攤點,我扭過頭,注意攤主怎麼烹菜。逢客人站在攤邊點餐,她就伸出巧手,擰動爐子開關,又在鐵板上倒好一圈油,用鏟子鋪開。等油冒起熱氣,她便把一個罐子中的麵粉糊和蚵仔倒下去。食材在鐵板上擠成一團,這是萬萬不行的,於是她立馬伸出手,拿起小鏟子,劃動麵粉糊,讓它鋪成餅狀。這一鋪,連蚵仔都被排列的整整齊齊,不會湊在一起。等麵粉糊稍稍凝固,就把另一個罐子裏的雞蛋液倒下,再將雞蛋液分開。雞蛋液分開後,緊貼鐵板的那一面,也煎得恰到好處。這時,攤主在蛋液上撒點蔥,然後兩手各拿一個鏟子,鏟起爐上那塊半成品,嫺熟地將它翻個面。翻面時得小心翼翼,不能讓蛋液灑出,可她能夠頃刻之間完成,且不把攤位弄得一片狼藉。稍待片刻,蛋液煎好,就大功告成,可以裝袋品嘗。蚵仔煎裏可以加生菜葉,食客也可以依據自身喜好,舀些辣椒醬、蘿蔔乾,擱在美食上調味。猶記得深圳的蚵仔煎舖子,是沒有蘿蔔乾的,看來,沿海地區的美食,到了南昌,也得入鄉隨俗才是。
紅谷灘的這條美食街,不設在室內,而設在一棟大超市的牆邊,環繞着美輪美奐的大樓。每到雙休日,就會有大批年輕人前來,一邊大飽口福,一邊談天說地。美食街尚可容納如此之多的食客,可附近的地鐵站關閘卻不同,常有水泄不通之虞。家人說,南昌身居內陸,蚵仔煎不夠正宗。我則不敢苟同,在物流網四通八達的年代,有甚麼正宗不正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