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老去  陸祉澄

近期在舊法院黑盒劇場看了由澳門藝術團體「梳打埠實驗工場」的作品《這是再好不過的年紀了》,以劇場創作探討「變老」這個議題。

面對社會及新一代在思想上的轉變,種種原因令現代都市人普遍較為遲婚或不計劃生育,加上醫療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以致人類的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成為了全球政府都正要面對,以應對勞動人口不足及老齡化所致社會保障開支增加等難題。澳門在二零二一年的人口普查結果中亦顯示,人口老化指數較十年前大升百分之二十三,並預計十年後人口老化將加劇。討論「變老」這個關乎於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社會的議題更是刻不容緩。

據創作人在演後座談會上的分享,是次創作的前期歷經由參與的藝術家到老人院進行社區藝術計劃,把藝術帶到老人院,期間與老人家相處所累積到的綿綿感知與感悟,及其後的展覽、研究,再融入每位創作人從第一身出發對於「變老」的看法來進行創作。

如劇中演員所說,「變老」並非只在於老人家的事,也關乎於每一個人類,人由一出生起就開始變老。因此劇中,表演者們訴說着關於更年早衰、中年保養、時間與當下、存在論和青年文化等,各種從個人到眾人有關於「變老」延伸出來的話題,同時用每位演出者各自擅長的表達語言,包括姿體、敍述、繪畫、舞蹈等呈現到觀眾眼前。各種場景的鋪排從起始演員們輕鬆幽默的生活感聊天情節,到結尾穿着正裝西服手持發光的椅子作為道具,以姿體行為來表達從生到死的人生重要時刻。

作品的每一章節都有想要表達的內涵,然而不知是否因為該個作品與眾不同地省卻了導演這個崗位,由六位創作人共同創建,因此感覺上較難疏理每位創作者原本非建基於同一條脈絡上的議點,並重組轉化成為戲劇的構造。讓我想起剛過去的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15也以「去中心化」的策展方式,不如以往由總策展人定斷一切的導向,因而帶來的自由與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