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成長需要勇氣——陪孩子讀《草房子》  思正

 翻開《草房子》的扉頁,細看內容簡介,就知道此書寫的是男孩桑桑的小學校園生活,屬於少年成長小說。讀完此書,才知道主角輪番上場,感人故事逐個展開,而桑桑是串起所有故事的線索人物。這種結構令我不免想到了《儒林外史》,「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當然,我更關心的是人物所展現的生命勇氣。

 我問兒子,你認為這本書最勇敢的人是誰?兒子毫不猶豫地說是桑桑,因為他不幸患了鼠瘡,但依然勇敢地去面對,最終幸得治癒。兒子之所以讀這本書,也是緣於桑桑用碗櫃做鴿子窩,拿蚊帳做漁網的古怪行為。這頑皮的桑桑,常給家人添亂。當疾病來臨時,他哀傷而甜美地接受了一雙雙祝福與安慰的目光,擺出「我生病了」而不堪一擊的樣子。之後,他開始勇敢吃藥,接受火針治療,對死亡也不再感到害怕。更難得的是,他抓緊時間幫助別人,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善良。為了滿足妹妹看城的願望,他還拖著病身,帶她去玩。他是在死亡的考驗下成長起來,而這離不開溫幼菊老師的溫情鼓勵,「別怕」這兩個字已然刻在他的心上。從中可見,敢於面對病痛的勇氣讓桑桑從我行我素走向幫人助人,這就是成長的奇跡。

 如果說桑桑是面對身體疾病之痛而成長起來的,那麼,杜小康和細馬則是面對家道中落之痛而成長起來的。杜小康原本是油麻地首富家的孩子,衣食無憂,可在父親破產之後,被迫退學。為了東山再起,父親帶他出外放鴨,一起在荒無人煙的蘆蕩中消除孤獨,接受磨難。不幸的是,因為鴨子把別人的魚苗吃光了,他家的船和鴨子被扣,以致再度破產。但杜小康還是從一貧如洗的絕望中站起來,到油麻地小學門口擺攤賣東西。這是從大紅門滋長出來的敢作敢當的傲慢,更是一種不被貧困打倒的勇氣。無獨有偶,細馬也是如此。作為養子,為了治好養父邱二爺的病,他冒險去刨柳樹鬚子。邱二爺過世後,邱二媽腦子不幸出了問題,細馬便去賣羊,送她治病,還賺錢蓋房子。這兩個孩子都是在家人倒下後,挺起稚嫩的肩膀,獨立承受命運的重負,勇氣可嘉!

 書中,不少孩子都是在孤獨中成長起來,而這大多是與校園欺凌有關。其中,紙月因為弱小而被壞男孩欺負,細馬被同學視為小蠻子,而禿鶴則因為光頭而被眾人嘲笑……面對欺凌,紙月無可奈何,好在桑桑挺身相助;細馬則採用罵人、打人的方式來回敬別人;只有禿鶴主動請纓參與學校匯演,成功演活偽軍連長的角色,最後贏來同學的尊敬。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少會遇到言語或肢體上的欺凌,若是無人幫助,就應該像禿鶴那樣積極應對,而非消極對抗。勇氣,既不是魯莽,也不是報復,那樣只會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撕裂。

 曹文軒認為,今天的孩子與昨天的孩子是一樣的,都能被感動的,而感動他們的是道義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這一切是永在的。面對生死、厄運、困境、孤獨、冷漠……,我們可以互相扶持,結伴前行。然而,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獨自面對歷練,而勇氣便是他前行的力量。我希望兒子能從書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能夠活得更有膽量。小的時候,見到人群背身就跑,如今他終於敢呼朋引伴,與人打成一片。之前,他洗完澡不敢獨自進房間換衣服,晚上不敢一個人睡在床上。如今,他學會了獨自上學,見我們出門去買菜,也敢一個人呆在家裡了。但這些都是小困難,但願以後他在遭遇大苦難時,也能勇敢面對,而這需要在內心培植道義、情感、智慧、美的根子。

 話說回來,在這本書中,誰又是不勇敢的呢?在我看來,蔣一輪和白雀兩人郎才女貌,可是未能走到一起。面對白三的攔阻,身為教師的蔣一輪自暴自棄,在課堂上對學生亂發脾氣,並且體罰學生,造成教學事故,差點丟了工作。雖然,他斗膽地讓桑桑傳書,也與白雀幽會,但是兩個人沒有將勇氣進行到底。最後,白雀所嫁非人,而蔣一輪成家後,卻又與之糾纏不清,差點導致夫妻關係破裂。如果蔣一輪和白雀都能主動打一場愛情保衛戰,興許還能走到一起。立場不定,優柔寡斷葬送了兩個人的幸福。相形之下,秦大奶奶這老人家的勇氣是超人的,為了維護她與丈夫腳下的那片土地,敢於與拆遷作抗爭。不過,情節略顯誇張,感覺不太真實。譬如,為了保護腳下那塊被佔用的地,她就在苗圃上打滾,壓斷桑校長種的樹苗。

 時下,有人批評《草房子》更像是寫給成年人看的,四年級孩子不適合看,還說自家孩子翻看了幾頁就束之高閣。更有甚者,因人廢文。但我認為《草房子》將美、情調、意境、詩化、感動、悲憫、善等元素匯合在一起,是適合孩子讀的,也是孩子讀得懂的。我也認同作者說的,文學得有擔當。苦難是人類生命的本質,是人類無可迴避的基本存在狀態,文學不應放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