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麵果兒」蒸出一片「瓜果香」  李翔

 「我始終認為,麵點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根。」在「京城麵點王」王志強看來,中國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鬧元宵、中秋的月餅、重陽節的花糕……中國傳統節日過的幾乎都是麵點節。

 年逾古稀的王志強從16歲拜師學習麵點製作,現任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麵食產業委員會名譽主席。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周恩來總理贈送美方兩隻大熊貓。我靈機一動,決定將麵食製作成熊貓的模樣,隨後便有了『熊貓戲竹』起酥點心。」從1971年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的乒乓球拍蛋糕,到1984年中國科考隊第一次進入南極時的「企鵝冰山」,再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冰墩墩」「雪容融」湯圓,王志強將中華傳統麵點手藝「蒸」上國宴,驚艶國際賓客。

 「從前中國人愛吃麵食是為果腹,如今年輕人恰恰相反,要低熱量、高營養。」王志強告訴記者,最近他和團隊在研發符合年輕人的「麵果兒」,比如北京小吃豌豆黃和山楂糕,「用中國建築中的榫卯結構外形將它倆鎖在一起,這樣食客就能嚐到兩種不同的中華傳統美食了。」

 所謂「麵果兒」,就是將麵蒸成各種水果、堅果和蔬菜的模樣,內裡包著各種款式的果肉瓤。外形惟妙惟肖,味道清香撲鼻,王志強用麵蒸出了一片瓜果香。

 「曾經鬧過一個笑話,我和團隊帶著『麵果兒』去參展,沒想到在門口被保安攔下,告訴我們不許外帶水果進入。我說這是麵點,我們做的麵食產品。保安疑惑地說『這不就是水果嗎?』」王志強說,這場誤會也證明了「麵果兒」的逼真。

 發麵、成型、上色,研發「麵果兒」的每一步都要耐心嘗試。比如上色環節,因為不用色素和添加劑,而是提煉蔬菜汁,「柿子」用胡蘿蔔汁,「青蘋果」用菠菜汁、「紅蘋果」用紅菜頭……「以假亂真」的著色都是從一次次失敗中逐漸摸索而出。

 「麵果兒」的成型也得益於向海外飲食文化取經。「此前我們的麵食成型後都像饅頭一樣,底部是平的。」王志強說,「一次我與海外同行交流時發現,製作披薩的酵母粉會讓麵粉『頂起來』,於是我用這種酵母粉,不斷調配麵粉和水的比例,『麵果兒』的形狀逐漸就出來了。」

 談及創新,王志強說,第一,不能拋棄中式麵點的製作核心技法;第二,一定要全流程手工製作;最後,不能抱著差不多就行的心態,而要精益求精。

 受今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靈感啟發,王志強還打算將二十四節氣融入「麵果兒」的製作中。「二十四節氣,中國都有不同的傳統飲食習俗,而且多與麵食有關,立春吃春餅,雨水吃豆苗,驚蟄食豌豆,春分吃紅棗,夏至嘗麵條……」王志強說,「我們可以將這些食材做成『麵果兒』,讓顧客在品味美食之餘,體會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