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東講西)明哲保身 明俐

古代的名人智囊當中,不乏奇人異士,好像諸葛亮、張良等,不過個人始終最喜歡就是范蠡,他聰明之餘亦懂得審時度勢,了解自己所輔助的帝王是個怎樣的領袖,最後可以成功全身而退,真正做到「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比起很多表面上看似淡泊名利的智者,實在更有智慧。

從古至今,上至一國之內的權謀爭鬥,乃至宮廷之內宮闈的爭權奪利,所有相關人士,無所不用其極,奸險手段,波譎雲詭,實在無一刻安寧。要糾纏在不停的權力鬥爭之中,非但要有過人的智慧,亦需要有一顆堅定的心。

其實像張良那樣,在漢高祖劉邦開始要對昔日功臣論功行賞時,直接拒絕三萬戶封地,選擇小小的留縣,日後亦算得上是能夠成功抽身而去。不過歷史上亦不過只有一兩人可以這樣做,會這樣做,除非你的權力大得像司馬昭、曹操等,幾乎可以將君王玩弄於股掌之上,否則帝王自也是個「看在眼裏,記在心中。」的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將來要算計你亦是跑不掉的。能力強者,像韓信、年羹堯過了火線,變成功高震主,今日與你稱兄道弟,位極人臣,他朝亦不保會不會給你個抄家滅族,沒頂之災。到底是貪戀一時功名,抑或真心要留守為社稷有所建樹,都不得不先考慮自身安全為上。否則不少人明明有大智慧,但名利權力在手時卻被沖昏了頭腦,迷失方向事小,丟了名節和性命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