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隨筆)莆田的音樂 風雲

近日福建的莆田地區,因受外來人士影響,疫情反彈,累計共有六十多例病症,有關當局正加強工作安排,採取很多有效措施,應對疫情,大家都希望情況能很快得到改善。

福建莆田地區的音樂資源十分豐富,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北宋時期,就有詩人說道:「庭有美音飛獨樂,會當炎暑自多風。」當地的民間音樂以十番,八樂,大鼓吹為著名,當然尚有那馳名中外的莆仙戲!

莆田地區盛行的十番,是一種樂隊組織的名稱,大約包括有十種不同的民族樂器,以弦樂和敲擊樂器為主,分作文十番和武十番兩種,文十番常用的曲牌有二十多首,旋律舒緩,音調低沉如訴;至於武十番則影響更大,遍及仙戲曲牌,演奏形式是既可坐奏,也可行奏,近年所常辦的全縣大會奏活動,可有超過一百多支代表隊參加,情況非常熱鬧。

至於八樂,則是在十番班的基礎上,加上打擊樂的樂隊,一般由少男少女負責敲擊,再加上由八人組成的管弦樂器伴奏,其與十番的最大不同,是在於以演唱為主,演唱者多雖是兒童,仙遊民間稱之為「鳥兒」,意思為像鳥兒一樣歌唱,內容多是莆仙戲的選段,很受歡迎。

莆仙的大鼓吹來自古代的軍樂,據說是在北宋年間由軍隊的樂師傳入,以大鼓、大鑼、大金、大鈸、嗩吶為主,流行也是廣泛。這三種樂隊在建國後更是發揚光大,經常獲獎。

至於莆仙戲,又名興化戲,是福建的戲曲劇種之一,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它源於唐代,成於宋代,盛於明清,據統計,傳統劇目超過五千個!約佔全國各劇種劇目總和的三分之一。在二零零零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很好的保護,曲牌超過一千,依各行當,各情況來區分,甚至有專曲專用,而每句唱腔或是唸白,往往都配有多個表演動作,這在其他劇種是較為少見的,莆仙戲正是以其劇目、曲牌、表演的古老、豐富、獨特的優勢,成為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