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追尋千年「小康」夢

 【新華社濟南六月十四日電】(記者張武岳、張昕怡)孔子誕生地山東曲阜尼山鎮,一座七十二米高的孔子像無聲矗立。在他目光所及的範圍內,一個小村莊正循著古代先賢們所描述的「小康」圖景,將美好向往變為現實。

 當記者走進尼山鎮魯源新村村民李祥英家中時,發現她家有些特殊:三層的別墅小樓,好幾個房間被精心佈置一番,改成了民宿。「俺村現在真不孬,經營民宿兩天掙的錢,就能趕上過去種糧食一年的收入,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李祥英笑著對記者說。

 當地村志表明,魯源村所在地,舊時稱昌平鄉。春秋時期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此任魯國昌平陬邑大夫。

 過去,由於地處山區和水庫庫區,村裡缺乏支柱產業,村民長期以種糧和外出務工為生,收入有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小康』是甚麼,當時想都不敢想。」村民馮長玉對記者說。

 孔子像所在的尼山聖境景區為魯源新村奔向小康帶來契機。

 二0一九年,該村實現整體搬遷和統一規劃,二千八百餘人搬進了七百八十八套新房。部份村民住進鄉村新居後,將部份房間裝修成民宿,滿足了景區遊客在附近住宿的需求。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村裡不少民宿都會住滿。開民宿、辦農家樂、在景區做講解員……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吃上了「旅遊飯」。

 李祥英的兒子在距離村子不遠的鄒城市工作。「兒子剛上班,買房購車都是我『資助』的」。李祥英說,夫妻倆不再為生計奔波,還能幫兒子置業,日子越過越好了,這是自己眼中的「小康」。

 「除了發展民宿外,村裡二0一八年底就成立了物業管理服務公司,專門為尼山聖境景區提供物業管理、保潔保安和用工服務。」魯源新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介紹,現在物業公司走上正軌,吸納了一百多名本村村民就業。

 在儒家思想中,「小康」指的是人民富裕安康的社會局面。《禮記.禮運》記載:「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是謂小康。」

 古往今來,中國人一直在追尋「小康」社會。在魯源新村,「小康」不僅是物質條件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

 行走在村中,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村裡的文明衛生示範戶的大門上都有一副木質楹聯。村婦女主任孔凡玲介紹:「這是邀請書法家為村民書寫的,把家風融入楹聯中,潛移默化影響村民的行為方式和村風民風,激勵大家向示範戶學習。」

 在村裡的孔子學堂,記者與村民們一起聆聽了一堂由儒學講師帶來的課程。這堂課通過多個歷史故事和現實案例,引導村民樹立勤勞致富光榮、不勞而獲可恥的理念。「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授課和交流,用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力量,引領社會新風尚。」儒學講師王娟說。

 聞弦歌而知雅意。2000多年前,孔子的誕生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儒家思想歷久彌新,跨越千年照進現實,也映射在魯源新村村民奔小康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