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夫妻堅守百鳥衣製作

 【新華社貴陽一月二十五日電】(記者羅羽)守在深山村,做了大半輩子苗族服飾,五十歲的苗族漢子朱守財和妻子依然樂於山裡生活,從不羨慕外面的世界。

 朱守財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水族鄉擺貝村的一位村民,他覺得與妻子一起種田、做衣,平靜、自由而又充實地過一輩子就很好。雖然夫妻倆去過最遠的地方只是一百多公里外的州府凱里,但他們卻不斷把深山的「精彩」帶給世界。

 擺貝村是一個僅有四百七十七戶、二千三百五十二位村民的傳統苗族村落。深山之上,村中吊腳樓鱗次櫛比,一棟棟老屋歷經歲月洗禮後透著歷史的久遠。

 讓人稱奇的是,這裡的家家戶戶還保留著苗族人傳承下來的製衣傳統,尤其是製作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的苗族百鳥衣。

 「這個村是百鳥衣的原生地,最大特色是『家家都做百鳥衣,家家都有百鳥衣』。」村支書侯淵介紹,雖然每家每戶都會做百鳥衣,但長期做來售賣的只有三戶人家,朱守財夫妻正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對。

 苗族百鳥衣一般為苗族祭祖等重要節慶時使用,其由上衣、裙擺等部份構成,裙擺下綴有羽毛墜。整件衣服繡有大量花鳥蟲魚圖案,集平繡、堆繡、打結繡等手工繡技藝為一體,體現了苗族刺繡的最高水平。純手工製作一件百鳥衣需耗時約一兩年。

 「我家百鳥衣上的每一個圖案及其繡法都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圖案背後隱藏著故事,可以用苗族語言唱出來。」妻子潘老拉坐在家中的製衣桌旁,用苗語邊說邊唱,朱守財則負責為其翻譯。因為沒上過學,也沒怎麼出過門,潘老拉還不太熟悉用漢語表達。

 做工精湛、色彩明艷、圖案奇特、內涵豐富……以百鳥衣為代表的苗族文化賦予了苗族人神秘的氣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擺貝村就有旅遊散客前來觀光旅遊、探尋文化,不少人對苗族蠟染、百鳥衣等服飾著迷,願花大價錢購買。

 「十八歲我結婚的第二年,我老婆的一件百鳥衣賣了二千八百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錢。」朱守財說。

 覺得做服飾有前途,朱守財當即決定向妻子學藝,以此謀生。這些由女性掌握的技藝過去一般只有女性才學。「我老婆從小跟她媽媽學習技藝,她會做苗族蠟染和刺繡,更擅長做百鳥衣。」他說。

 忙時務農,閒時製衣。三十多年來,夫妻倆除了有一次到凱里待過一段時間外,絕大部份日子都在村裡度過。因為手藝好、產品質量高,他們接到的訂單不斷,所售蠟染和百鳥衣甚至由外國遊客帶到了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