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極「百年魚市」在嚴冬中釋放熱能  范迎春 張濤

 進入農曆臘月,位於中國東北端的黑龍江省撫遠市區,清晨的戶外溫度達到零下三十攝氏度以下。在城區中心一條街的「東極魚市」上,商戶江濤一家早早起床,打開商舖的大門,按照客戶前一天發來的訂單一個個裝箱打包。

 「今天發了二萬多塊錢的貨。有山東的、內蒙古的、上海的,十多個地方,都是常年的老客戶。」江濤一邊攏賬一邊與記者攀談。

 街市兩側,很多商戶也像江濤家一樣,早早起來開始忙碌。儘管室外已經滴水成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導致客流減少,但「東極魚市」的生意依然紅火,在嚴冬中釋放著熱能。不少人忙得頭上冒著熱氣,眉毛上掛著霜花。

 撫遠市原名「伊力嘎」,赫哲語意為「金色的魚灘」。這裡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處,有豐富的魚類資源,水產業一直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從黑龍江畔的一個小漁村演變成如今的邊陲重鎮,撫遠市的成長軌跡和文化根脈都留下太多與魚相關的印記。

 據相關史料記載,撫遠魚市早期自發形成,已有百餘年歷史。近年來當地政府順勢而為,就地升級改造建起了「東極魚市」。如今,這個魚市不僅是聲名遠揚的魚類交易集散地,而且成了外來旅遊者的「打卡地」。

 在「段家魚行」門前的雪地上,並排擺放著幾十種冰凍魚類。穿著厚厚棉服、手機上貼著「暖寶寶」的姜雪蓮在網絡直播平台上不停向「粉絲」們介紹各種魚的價格、特點和烹飪方法。

 姜雪蓮說,她已經在這條街上直播賣魚幾年了,現在有三萬多粉絲。她幫助多家魚行推銷,從中賺取小額差價。有一次,她連續在戶外直播了五六個小時,雖然很冷,但是收穫不錯。

 「誠信魚行」老闆鄧秀梅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前這段時間都是銷售旺季,今年受疫情影響,外來遊客減少,銷售量下降了一些,主要是靠固定客戶。

 「生意不如前幾年好做了,但是還可以。買主一般都是酒店、市場的批發零售商戶。價格比前幾年降了一些,大家一起把困難日子熬過去。」鄧秀梅說。

 在鄰近魚市的一家快遞公司門店裡,工作人員正在把幾十個裝著各種魚的包裹裝車準備發運。這位工作人員指著一個發往深圳市的包裹說,南方一些大城市走的是空運,一般兩三天即可送到客戶手中。

 在魚市一些樂觀的商戶看來,遊客減少、實體店面受冷落倒逼他們從以往坐地等客轉移到網絡營銷陣地,這個舞台更大了,渠道更寬了,潛在的消費顧客更多了,反而是一個新的機遇。

 今年七十五歲的段喜彬老人已經在「東極魚市」上打拼了三十多年。兒子現在是店老闆,老段自稱是個「幫工」,負責接待來往的散客。他很敬業,在室外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對嚴寒似乎習以為常。

 老段和店裡的夥計把一條凍魚搬到鐵架子上,用木鋸割下一段魚身,過秤之後遞給一位來自本地的顧客。「回去用水焯一下,可以和土豆一起燉。」老段熱情地對顧客說。◇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