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食用菌或成為人類「移民」太空的食物

 作為中國西部山區省貴州省最大的精準扶貧產業項目之一。在威寧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內,形如太空艙的「生育室」裡瀰漫著淡藍色光芒,成千上萬個培養皿層層疊疊排列在高架上,裡面緊緊簇擁著一支支雪白的金針菇菌絲。

 車間負責人介紹,這裡正「模擬著大自然」。一個「生育室」裡大約有五萬六千瓶菌菇在生長,總共有三百二十間「生育室」,支持這一「生育」流程的自動化設備有光抑制系統、濕度和新風系統、溫度和水汽系統等。

 這些不分晝夜蓬勃生長的菌菇不但為當地農民增收帶來希望,還可能為今後人類在太空生存提供一種食物選擇。在位於上海市奉賢區的雪榕總部,董事長楊勇萍說,二零一三年雪榕與中國航天基金會在長春市成立了中國航天級食用菌研究所。二零一六年,雪榕升級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人類終將離開地球家園。航天部門對於能否在飛船船艙中培育菌菇,解決吃菜問題,比較感興趣。我們設想通過合作研究航天員在太空的食物。」楊勇萍說。

 近年,中國航天事業的突飛猛進,包括載人飛船、太空站和月球與火星探測等,在民眾中引起太空熱,也使得楊勇萍相信他的企業可以為此做出某種貢獻。

 雪榕集團事業合夥人、營銷中心運營總監陳新說,曾有電影提到薯仔可以在火星上種植,這是人類「移民」外星後的食物解決方案之一。「但那只是科幻片,我們設想可以試種菇類。它具有很高的蛋白質,低熱低脂,不需要土壤和化肥農藥,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一種替代食物。」

 「我們設想過,航天員未來的食物或可用菇類,又比如未來的太空站或可設立小型的菌菇生產基地。」中國航天基金會事業發展部部長楊愛民說,「雪榕集團在中國多地實踐的脫貧攻堅,未來或有可能與航天事業結合起來。」

 雪榕集團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被認定為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其新鮮金針菇產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該企業於二零一五年來到威寧參與扶貧,目前已在全國建立多個扶貧項目,包括貴州、甘肅等地。

 雪榕和航天基金會暢想,未來某一天,中國貧困戶生產的菌菇可望成為航天食品,登上太空站和宇宙飛船。

 「這些農民或許曾經是吃不飽飯的人,但現在可以生產出符合航天標準的一流農產品,這十分鼓舞信心。他們以前連大山也沒出去過,現在卻將在這個過程中學知識、開拓眼界,今後要走上更廣闊的舞台。」楊勇萍說。

 科技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命運。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中國太陽》中,農民工「水娃」進城後當「蜘蛛人」擦拭摩天樓外牆,然後到太空擦拭太陽光反射鏡,最後還獲得了加入太空之旅遠征河外星系的機會。

 進入威寧雪榕工廠,迎面而來的醒目標識正是「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三千多名工人在這裡工作,不少是貧困戶。李早麗是他們中的一員,她和丈夫來這家公司工作已有一年半,夫妻倆每月收入相加約七千元。現在她家已經脫貧。

 李早麗說,自己之前一直在農村做農活、帶孩子,偶爾在電視中看到航天發射、月球探測之類的消息。「沒想到,我們生產的食用菌也能進入航天員日常的菜譜,我感到很自豪。我把這件事告訴家人、朋友,他們第一時間都不太相信。」

 李早麗有時甚至會想像,航天員在太空吃這些食用菌的場景。「這些食物可不可以送上火星?」她遐想。

 近年來,雪榕定期舉行航天活動,組織客戶夥伴觀摩航天發射,利用商店和超市向民眾傳播航天知識和精神。這家企業還計劃在貧困戶工人中開展航天教育,並帶他們參與到航天活動中。◇